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进一步拧紧了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各党员干部身处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认识《条例》的战略意义,切实用好“堵”、“疏”、“合”之法,带头精打细算过好紧日子。唯有如此,才能将宝贵的资源更有效地汇聚于民生关切之处,全力守护好人民群众触手可及的“小美满”,筑牢幸福生活的根基。
以"堵"筑基,刚性约束,筑牢制度堤坝保护民利。“堵”即通过严格制度规范,对财政支出、资源使用实施刚性约束,为公共资金资源构筑“防火墙”。然而,部分干部制度意识淡薄、心存侥幸,监督问责刚性震慑不足,“破窗效应”犹存,使得当前公共资金资源管理仍存隐患。只有通过强硬的制度,才能堵住铺张浪费、违规支出的漏洞,防止公共资源被滥用,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切实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党员干部须担当作为,要擦亮监督“探照灯”,聚焦“三公”经费、项目审批等重点领域,让每一笔支出都在阳光下运行;织密制度“防护网”,针对资金使用的薄弱环节,完善预算编制、执行、审计的闭环机制,堵塞漏洞;高举问责“铁扫帚”,对踩红线、破底线的行为“零容忍”,确保制度“长牙带电”,使刚性堤坝成为守护民利的坚固屏障。
用"疏"浚源,柔性倡导,涵养清风正气浸润民心。“疏”即通过宣传教育、思想引导等柔性方式,在全社会营造勤俭节约的良好氛围。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推动节约行动的内在动力。当清风正气深入人心,人人都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养习成风,就能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党员干部应架起思想“连心桥”,依托主题党日、社区讲堂等阵地,用“家常话”讲清过“紧日子”与“好民生”的辩证关系;奏响宣传“进行曲”,借助短视频、微海报等新媒体形式,让勤俭节约的理念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人心;树好榜样“风向标”,带头践行“光盘行动”、低碳办公,以“头雁效应”激发群众的“群雁活力”,凝聚起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
求"合"致远,刚柔并济,激活治理效能惠泽民生。“合”是将刚性的制度约束与柔性的思想引导相结合,形成刚柔并济的治理模式。单一的“堵”或“疏”都存在局限性,只有刚柔并济,才能实现治理效能的最大化。古有大禹治水变堵为疏,奠定农耕文明根基;今有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以刚性流程再造与柔性服务优化,实现群众满意率超98%。党员干部要打好刚柔“组合拳”,在严控“文山会海”等刚性约束中,融入调研问需、民意征集的柔性沟通;拧成协同“一股绳”,推动财政、审计、宣传等部门联动,让制度执行与氛围营造同频共振;下好民生“一盘棋”,既在行政开支上“做减法”,又在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民生领域“做加法”,以刚柔并济的治理方式,激活治理效能,让群众在紧日子里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小美满”,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