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火把节是云南这边最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了,距离建水七十多公里的苍台村是彝族聚居的村落,于是朋友们带我来这里体验到了最传统的,热闹无比的火把节。
火把节在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最初生活在大山里的人们用火种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象征着光明的火种让人们进入了文明。自古以来,不仅是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华夏族也有崇拜“火”的习俗。
苍台村位于建水县官厅镇,翻越海拔两千米的群山,我们开车行驶在曲折迂回的山路上,盘绕在哀牢山山脉中的路,仿佛在云海之上,白色的云下面是绿色的梯田,还有红河蜿蜒其间,沿途的风景美不胜收。
路上,一起同行的彝族小伙子就说“我们村就像建在云上一样,站在自家屋顶上就能看到云海的。”来到这里,果然如此,很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意境。站在村口眺望,我有种仿佛回到拉萨,面对布达拉宫的错觉。
这个深山中的古村依山而建,独具特色的土掌房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仿佛一座山间的宫殿。所以被称作深藏于哀牢山中的“小布达拉宫”。这里居住的多是彝族尼苏人,至今为止有两百多户以上人家。
这座村子身居海拔两千多米的山顶,寒冷、大风成了村民们需要想办法对抗的问题,所以彝族人营建了隔热性能较好的土掌房。它们多是独栋的厚土坯墙,层层叠叠。这家的露台便是另外一家的屋顶,每家都会放把梯子在屋顶下,方便行走,孩子们爬上爬下,把这当做一种乐趣。
建水县周边有很多不同习俗的少数民族的传统村落,苍台村的历史可追溯至清代初期,它联系着彼岸的元阳梯田及红河。随着彝族纳楼土司的兴盛,苍台村成了当地通往红河南岸的重要驿站。这里潜移默化也受到了建水地区汉文化的影响。
这里还保留着最原始的农耕为主的生活方式,梯田里种着水稻,人们在水稻田中再放上像小泥鳅般的鱼苗,它们便会长成新鲜肥美的稻香鱼了。芭蕉、木瓜是这边随处可见的水果;还有上百年的高大的核桃树,矗立在农家院子里。
山里到处是纯天然的野菜;饲养的家畜都是吃粮食的,吃不完的牛肉就晒起来做成干巴。这里的吃食极丰富且是纯天然的,人们完全自给自足。
在城市生活久了的人们思维被固化了,社会越来越浮躁,人们无法静下心来思考真正的生活是什么?我觉得城市才是钢筋水泥构建起来的城市森林,优胜劣淘、适者生存。在生存压力下,没有人会是一帆风顺的,此时不防往别处看看,另辟蹊径,看看不同的生活状态。
少数民族的人们不像汉族人那么拘束、克己守礼,他们天性更崇尚快乐更自由奔放。彝族人爱唱也爱跳,最有特色的是“烟盒舞”,喝酒喝得开心了,跳一段;在节庆、婚嫁肯定要载歌载舞。
还有最重要的火把节,一群人围着火堆手拉着手,热热闹闹的跳起来,上至七十余岁的耄耋老者,下至刚蹒跚学步的小孩子,都会加入到欢乐的氛围中。
这里过着最原始的田园牧歌的生活,清晨便有清脆的牛铃声响在梯田间的小路上;打猪草的阿妈已经背着猪草满载而归;地里田间随处可见自在吃草的牛羊;这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是我坐在村头梯田上,看着层层叠叠的云,脑海中不断重复的诗句。这是一种意境,也是王维历经磨难后,隐居山中的感悟。
人生难免会有山穷水尽的悲哀,即使走到水源枯竭的尽头也没什么可怕的,不如气定神闲地坐下来看看风起云涌,看山间的云雾千变万化。虽然身在绝境中,但是心灵还可以体会宽广深远的自然世界。
云是雨的最初形态,雨便是水的源头,万事万物是生生不息的,人生也可以另辟蹊径。
梯田、红河、山林、云海,这里与世隔绝,仿若世外桃源。在这里,走进这个古村落,它是有生活、有生气的。闲看一花一木,淡观云卷云舒,这里会让人静下心来,感悟到生活真正的意义。
p.s.苍台很多原生态的特色美食哦,关注我们,不定期炫耀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