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一道选择题,但从来不会告诉你什么才是正确的答案。——题记
我喜欢带有浓浓城市味道的电影,仿若赋予了影像深远的历史感。正如《罗马假日》、《午夜巴黎》、《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一般,似乎我也陪他们一起走过了城市的中心与边缘。
《布鲁克林》,我第一眼看见这个名字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观看它的样子,虽还未知这部以纽约最大人口辖区命名的影片有着怎样或美好或曲折的故事,但布鲁克林本身聚集了大量的外来人口,无论是久远住居的荷兰人,还是从其他各洲相继决定来纽约打拼的人们,他们中的大部分都会选择在布鲁克林居住,甚至也有大批的广州和福州的人们,也做了同样的选择。这里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可以收纳全世界的"漂漂一族"?电影《布鲁克林》中的主人公Eilis也被问到这个问题,而她的回答是:布鲁克林,就像是我的第二个家。
来自爱尔兰的Eilis在姐姐的帮助下,来到纽约求学打工,和现在大多数的北漂族相同,离家,离开家人,为了理想的工作与生活。Eilis在纽约的布鲁克林结识了许多友好的同乡,甚至还收获了一份美好的爱情。但就在这个时候,Eilis的姐姐去世了,身在异地的她不忍母亲独自一人留在家乡,但布鲁克林的生活已经让她渐渐爱上了这里,这令Eilis十分纠结。于是,Eilis决定回到家乡陪伴母亲一段时间,但最终,还是回到了布鲁克林和爱人的怀抱。
Eilis没有选择长久地留在母亲的身边。其实,生活在爱尔兰的母亲早已熟悉了这个恬静的小城,对于她来说,生活这件事已经不算陌生。虽然母亲仍然想把Eilis留在自己的身边,但在Eilis向母亲袒露自己已经在布鲁克林结婚的时候,她还是决定放手。这种放手,不是失望,也没有遗憾。
母亲说:他很好吧?他一定很好,我女儿看上的人一定很好。
母亲说:你回去吧,并且我希望早一点说再见,最好现在就说……
Eilis和母亲紧紧相拥,这一刻,母亲是明白的,她不该再限制女儿的生活,放手,是对她最好的保护。
有的人说Eilis冷血,有什么诱惑是可以让一个人"舍弃"母亲于不顾的?但在我看来,Eilis的选择是女人智慧的表现。梦想和亲情并不冲突,因为生活是驶向未来的,当你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的时候,你就可以找到生活的答案。父母不会将孩子牢牢锁住,同时,我们也别再担心漂泊在外的自己会过少地陪伴父母,,因为每当你意气风发地回到家里,亦是给家人最好的礼物。
关于梦想的话题总是伴随着地点与距离,电影《布鲁克林》也是这样。我不愿在这里将其与北京相比较,因为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信仰的力量,而非摸爬滚打的艰辛。不是北京承载不了,而是它已经负重了太多。年节的时候,教会会为流浪汉发们发放食物,他们都来自爱尔兰,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来了,他们是工人,是职员,是劳动模范。"他们为什么不回家呢?"Eilis问,"他们回家依然养活不了自己,布鲁克林就是他们的家。"教父回答到。用餐过后,聚集在教会的爱尔兰人唱起了家乡的民谣,美好和谐的声音弥漫到这里每一个人的耳畔,这不仅是感谢被授予的食物的善良,同时,坚强的流民也在用这种方式为家乡祈祷,平安、幸福、坚定信仰。即使他们身在布鲁克林,也不介意,这就是他们曾为它奋斗、建设了几十年的第二家乡。
梦想是什么?即使是在接近快餐式生活的现在,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地讨论着。布鲁克林是Eilis的梦想,也代表了许许多多人的追梦之旅,但在Eilis和布鲁克林的故事中,梦想除了完整自己的人生之外,也寓示着一种传承。
"你要住在布鲁克林吗?"一位年轻的爱尔兰女孩问即将返回纽约的Eilis。
"不,我已经住在那里了。"
"听说布鲁克林有许多的爱尔兰人,那里很友善,很温暖。"
"是的,就像是家一样。"
"真好,我也将要去往布鲁克林了 。"
Eilis沉默了一会,说到:
"请你记住,一定不要在船上吃东西,因为你会晕船,等你到纽约的时候,你会吃到更多的东西。回到船舱的卧室时,记得把卫生间对面的门锁上,然后你就有权和她们谈判。到海关的时候,别犹豫,也不要眨眼,装作很有底气的样子,把自己当成是纽约人,然后骄傲地走过去。"
如果你曾留意最初的情节,这段话是曾经一位从爱尔兰去往纽约的女人对Eilis讲过的。现在,这份梦想,Eilis决定把它交付给更多的追梦者。为这布鲁克林的深邃,为那遥遥相送的爱尔兰深情。
你是否也和Eilis一样,在一座城市里寄予了自己的梦想,那么,现在的它,已被安放了吗?
「歌曲:Casadh an tSúgáin(爱尔兰民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