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分享一个我刚刚完善的认知,关于我和孩子,也能延伸到成年人间的交往。这个事情是很多父母对孩子说“慢点”“小心点”的口头禅引起来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一种体会比如自己喝水呛着了,旁边的人马上就会关心的说“慢点啊”“别着急啊”。本来已经有点尴尬了,我也知道别人这样说是为了表达关心,但这种关心并没有给我带来好感,却增加了我的尴尬,他们还不如什么都不说呢。
人际交往中的对错不是谁规定的,而是当事人感觉出来的,最高的礼貌是让对方舒服,而不是只顾自己做的符合习惯。
大部分的习俗是过度表达关心,否则会被认为是冷漠。请诚实地想一想当我们提醒别人,慢点或者小心的时候是真的认为对方需要提醒还是更多的是为了表达我们在关心对方?难道一个人呛了一下不懂小心,还会呛第二口?
最高的礼貌和善意不是一定要说点什么和做点什么而是得体和有分寸,以对方感觉有用或者舒服为原则。
很多人已经习惯了一点就是经常把这个嘴上的客套话当作关心,把迎合当作礼貌,把指点当作帮忙,这种习惯已经深入人们的意识,使人根本无法识别它的虚假性。这种虚假在孩子和成人的关系中是比较普遍。
比如孩子鞋穿反了,比如孩子骑自行车的时候,大人们就会不断地在后面说慢点啊小心啊之类的话。然而这种虚假的提醒不会真的帮到孩子,会为孩子添堵,让孩子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好,其实孩子是最希望得到认可和肯定的,这是天性。若家长总把“慢点”“小心点”挂在嘴边,就是在不停地用潜台词告诉孩子你做得还不够好。
比如你们孩子吃东西呛了,咳嗽一会儿就好了,根本不需要大家的关心,更不需要提醒。如果一群成年人只顾表达自己的关心,你一句我一句,给孩子添了很多堵,制造了很多尴尬。也许有人会说如果自己不说点什么会显得不够意思,——本质上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优越感和得体感,却不能同理心去体味一下孩子的感受。如果一个孩子能表达出不满,说出来,这还是挺好。如果一个特别敏感内向的孩子什么也不说默默承受了这些憋屈,才比较可怜。
那我们来怎么办怎么解决呢?解决的思路,也是一样:无所谓的小事,视而不见,不让孩子难为情(成年人间的交往也适用),孩子自己会调整的,多余的提醒和安慰只是满足了家长心理上的需求,却给了孩子不信任和羞辱,希望家长,多向内用心,少向外用力,慢慢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