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心理学之前,
我根本不知道,
这个世界上,
有一个人叫“我”。
在武老师心理学课精选留言中看到的一句话,稍有感触。
《怪诞行为学》里有句话,
“有一种幸福,
叫你比你妹夫赚的多。”
人的本性是乐于比较的,
比较着比较着,
你就慢慢的找不到“你”了。
成年人的世界里,
你经常要表现出来的是,
我很好,且亲切;
我挺忙,但有用。
表现着表现着,
你也慢慢的找不到“你”了。
大家都适应了求同存异,
适应了不冲突,
适应了不独立,
适应着适应着,
你又慢慢的找不到“你”了。
然后,
心理学上出现了个新名词,
“集体性自我”,
在集体中,
我越来越找不到“我”了。
我一向是为“你们”而活;
“你们”同意我就有意识的活着,
“你们”反对我就无意识的惶惶终日,
终于同意“你们”的同意,
向着同一个方向面朝太阳,
忘记身后拖着的死去的黑影,
像长长一行干掉的血迹,
其实也是曾经的“我”,
最初的“我”,
初心的“我”,
本真的“我”,
纯粹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