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X不会也这样吧?随着iPhone8的“爆裂”事件不断发生,市场的关注已经超越了事件本身,而是延伸到了即将发布的新产品,毕竟生产商是同一个。
就在国际上手机产业界的关注焦点集中在苹果即将发布的新产品上时,中国市场的关注点却有些不一样。两个企业名字进入了讨论的热点---德赛和欣旺达。这是两家在锂电池产业链中鼎鼎大名的企业。市场纷纷扬扬的传言表示,正是由于苹果放弃了原本的中国供应商转向三星SDI才造成了今天的问题,所以苹果下一步将不得不回头找德赛和欣旺达,与他们商议电池供应的问题。
市场的好奇心在进一步延展:德赛和欣旺达,此前到底是不是真的被苹果排除在了iPhone8系列的供应商之外?这两家生产商、以至于中国电池产业界到底发展的状况如何?
这件事情相当有趣,iPhone8的质量问题却引发了业界对电池企业的关注。
德赛与欣旺达真的被iPhone8排除在外了吗?
实际上市场对此并没有确切的消息。即使韩国科技媒体的报道也是自相矛盾的。他们曾经认为,苹果将与LG合作,让后者成为iPhone9(也就是后来的iPhone8、iPhoneX系列)电池的“唯一供应商”。但现在的报道却又倾向于认为三星SDI是iPhone8问题电池的生产者。
国内的媒体也曾经对此问题进行过追问。今年2月份,欣旺达就被追问过于苹果的合作状况问题。当时市场很关心欣旺达是否得到了与苹果新产品的电池供应合同。
而欣旺达方面当时的回答是:“公司与部分国际客户签订了保密协议”,所以到底有否参与苹果的电池供应,这个问题是不能回答的。可见,市场上传言的德赛与欣旺达被排除在苹果新手机的电池供应商之外,实际上是一件无法证实的事情。
在拒绝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欣旺达对另一个问题的回答,却采取了倾向明确的态度进行表述:投资者询问欣旺达是否在为华为荣耀9供应电池时,企业的回答是“华为是公司的重要客户之一,公司与华为在多方面合作良好密切”。
本次iPhone8事件引发的讨论,再次引导了市场对国内电池产业状况的深入观察,尤其是苹果与国内手机厂商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对比问题,更是引起热议。
苹果和国内手机厂商的角色
这一次的苹果电池事件被市场观察人士认为,可以作为苹果与国内厂商影响力对比的一个观察窗口。尤其是对德赛与欣旺达这两家国内巨头来说,与苹果的合作在各自业务中所占比例,几乎成了企业本身发展的风向标。
虽然具体是否参与iPhone8电池供应无法证实,但通过以往已经公布的市场数据还是能看到的。
2016年的数据显示,德赛的总体业务营收中,苹果占据了高达58.09%的份额。可见其参与程度之深。与之相对应的,是欣旺达2016年业务营收中,苹果的份额只占了16.2% 。
简单地说,德赛与欣旺达两家企业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对比,一家是仍然主要依赖苹果这个单一客户,而另一家,则是把业务分布到了与其他厂商的合作,其中主要是国内手机厂商。
回顾两家企业过去的发展路径,发现了更有趣的对比。
虽然两家都与苹果有大量合作,但在整体营收的占比上,两家形成了反差。
这个变化的趋势要从2011年开始观察,就在这一年,欣旺达被苹果“摆了一道”。原本在iPhone3以及iPod系列的电池供应量中占据了高达20%份额的欣旺达,突然被iPhone4排除在外,当时乔布斯亲自决策,把电池供应商换成了德赛。
从这时开始,德赛与苹果的合作一直成为其业务营收中的最大头。而欣旺达,却不得不开始寻求与国内其他手机厂商的更多合作。
这个趋势在他们的市场数据中有明显的反应:到2012年,凭借与苹果的大量业务,德赛实现了42%的业务营收增长,同时其净利润增长了高达20%。
相对地,这一年欣旺达在大力寻求与多家国内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也实现了36%的营收增长,但其净利润却是负增长:-13%
原因很简单:苹果的订单量大、而且标准化。这使得生产成本更低。而欣旺达的主要合作伙伴多为国内手机厂商,在2012年那个时候,国内厂商的订单不但价格低,而且与苹果大量而稳定的订货量相比,国内手机厂商单部件订货量少、批次杂乱,所以生产成本更高。
但这个状况,随着国内手机厂商的发展而得到改变。这从欣旺达与德赛两家企业5年来的数据对比可以明显看出。
2012年是个标志点
今天回头看,2012年对于国内手机以及相关产业界的发展,确实是个标志性的节点。就在这一年,随着小米手机的发布会出现了令人赞叹的狂热现象,而中兴、华为、oppo、魅族等纷纷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
从这一年开始,一直重度依赖苹果的德赛,与业务多元化分布的欣旺达,在市场数据上开始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趋势。
欣旺达的业务营收增长率,正是在2012年实现了超越德赛,并且一直保持至今。
到了2016年,德赛电池营收88亿,而欣旺达则为80亿。两家的数字已经相差无几。
但回顾2012年,德赛的营收曾经是欣旺达的2.27倍。
2017年第一季度,德赛营收22.9亿,欣旺达22.2亿,数字更为接近了。
而毛利润的对比更能说明问题:德赛为2.22亿,欣旺达为2.63亿。
得苹果者得天下之说,已经过时?
欣旺达虽然在2012年失去了苹果主要供应商的地位,但却在与国内厂商合作中渐渐成长。这让市场讨论,是否以往“得苹果者得天下”的思维定势已经过时?
在2012年以前,与苹果合作的利润确实非常高,那个时候手机市场价格的对比也很明显,一部苹果动辄5千以上,而国内手机价格却往往在几百元的水平。对包括电池企业在内的国内产业界来说,与苹果合作当然是难得的机遇。而与国内厂商合作,却面临部件批次多、利率低、成本高的困境。
但随后几年的发展中,国产手机渐渐摆脱低端形象向中高端迈进,电池之类的合作厂商日子也开始好过起来。
而苹果却因为增长遇到瓶颈,开始向零部件供应商开刀了,从开始的大批量定向合作,开始转向引入竞争,把一个零部件的订单在多个供应商间分配、形成竞争杀价。同时开始尝试自己插手高端零部件的生产。
2017年,苹果公布的供应商总数为193家,市场观察者拿2011年苹果供应商列表,与今年的名单做一个对比,就会发现有超过50家已经消失了。
再次回顾一下数据对比,苹果在德赛业务营收中依然占据着58.09%的比例。而在欣旺达的营收中只有16.2%。
这个数字在iPhone8电池事件频发、甚至影响到对iPhoneX销售预期的今天,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得苹果者得天下之说,是否真的已经过时呢?市场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