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喜欢,请关注我~
《乌合之众》一书中曾说:“人们处于群体中,智商会严重降低,为了得到认同感,个体宁愿抛弃原则。用智商来换取那份令人感到安心的归属感。”
很多人认为,合群的人才是正常人,而那些不合群的人便是异类。这使得有些人活得既焦躁又孤独。
一方面他们不想单独去逛街,单独去吃饭,他们很焦躁,活得十分痛苦,希望融入人群中,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想为了融入别人,说着自己不喜欢说的话,做着自己厌恶的事,陪别人玩自己不喜欢的游戏,休假时候也会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这种合群很压抑自己的情绪。
看起来他们虽然很合群,很融洽,但是却活得很虚伪。
1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班里就有一群喜欢欺负别人的孩子,带头的很凶,谁不听话她就会各种刁难,许多人选择加入了她们,但还有一小部分的同学选择不加入。
从那之后,经常可以看到那一小部分同学在上课前东奔西跑的借书本,或者去厕所,垃圾堆,捡回自己脏兮兮的书包,作业本被涂,卷子被撕的比比皆是,甚至被校园暴力。
很多人会问她们:“为什么不顺从她们?这样就不会受欺负了。”
有个女孩说:“可我并不是她们那样的人啊,为了合群加入她们,受折磨的大概不止是身体而是灵魂了吧。”
2
作家刘同曾说:“不合群是表面的孤独,合群了才是内心的孤独。”多年后再回忆起这件事,她们会很庆幸当时的自己,没有因为胆怯和害怕而被那样的群体同化。
我看过一个视频,是一个女生拍的vlog,记录她的大学生活。刚进大学的时候,她觉得性格很好,肯定能和室友们友好的相处,住了一段时间后她发现,室友们都喜欢追剧,打游戏,泡酒吧,逛街买买,但她不是,她喜欢写作,喜欢图书馆一呆就是一天,喜欢健身,后来,从一开始就周末跟她室友去聚聚餐,但后来一个月连聚一次的都很少。
室友们开始给她贴标签:“闷葫芦”,“土包子”,“不合群”。一开始她会还很难过,试着去融入她们,去看剧,去吃外卖,去蹦迪,可是她发现这样的生活她极其不喜欢。
3
这时候,她才发现被集体同化的人,会逐渐丧失自己的正确意识,会变成集体的傀儡,这并不是合群,这只是你在被别人同化而已。
后来她还是选择搬出了宿舍,还是继续她的生活,图书馆,上课,健身,她从不挂科,每次都考第一,拿奖学金,最终考上了研究生,拿到了大公司的offer。
鲁迅先生曾说过:“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成群结队。”
那些不合群但优秀的人,往往能力都很强,他们不需要依赖他人的帮助,可以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处理掉自己所发生的事情,既然自己足够强大到不需要依赖他人,为什么还要融进那个所谓的“群体”,强迫自己合群呢?
4
人,有看重合群的,就有看重不合群的。
喜欢合群的人,会享受在人群众的愉悦感,那个群,会帮助自己摆脱孤独;而不合群的人,会享受孤独,享受和自己相处时的愉悦,可以放下那些人群交际中的规矩和条框,找到更好的自己。
每个人的目的地不同,这让我们注定要和一些人分道扬镳,非要互相捆绑,也只是给自己多找一些麻烦而已。
按照你喜欢的方式生活吧,别怕不合群,成为不了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也至少不要成为一个贫瘠的人,其实那些大多数的聪明人,都是能享受一个人独处时光,懂得“不合群”的人。
因为聪明人知道有些时候的合群徒劳无用,与其难为自己,勉强自己去合群,还不如多坚持自己,人生本来就短,把自己的日子过得足够潇洒,无拘无束,这才是一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