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一代王,他只管修宫殿不理朝政?为何说他是懦夫?
(声明:本文内容参考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创作的,文章末尾标注文献来源)
西周第七位王:周懿王(姬囏)
一:生而不幸的天子
周懿王姬囏,身为西周末期的君主,一生竟被唤作“臣孙”。不过其在执政之时,恰处于王朝迈向衰败的关键节点,此严峻之形势,于历史进程中显得尤为突出。
他乃是周共王的长子。他的爷爷,周穆王因时常四处游玩,且活动范围极为广阔而声名远扬。他的父亲,尽管能够守住家业,不过却较为守旧。到他这一代,家族的产业,已然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
生于公元前937年的他,从小就被,按在“储君”这个模子里雕琢,不过骨子里却透露着一股拧巴劲儿,一方面想端着天子的架子,另一方面,又害怕承担起责任。
这种拧巴,后来成了他一生甩不掉的枷锁,
二:上位后的困局
公元前900年,周共王离世,姬囏顺理成章接过王位,可他接过的哪是江山?分明是个烂摊子。
西戎的骑兵,就像那野火一般,在边境肆意地侵扰;朝廷之中,老臣们皆有其想法,暗地里盘算着自身的利益;百姓口中嚼着那苦涩的树皮,不停抱怨着赋税过于沉重了。
姬囏这位新君王,既不召贤臣来议事,也不练士兵去备战,反倒一门心思琢磨着,如何能把宫殿,修得更气派些。他完全不理会,国家的安危与发展,只将精力专注于这奢华的宫殿修建之事上。
有人说他“生性懦弱”,可在这“懦弱”二字的背后,藏着的是权力失控这样的真相——他压根就压不住那些尾大不掉的宗室以及诸侯。
三:迁都背后的荒唐账
姬囏干过最荒唐的事,莫过于迁都槐里,
西戎骑兵压境,他不思御敌,反倒带着王族和亲信,往东挪了几十里,美其名曰“避敌锋芒”。
可这一挪,反倒让诸侯们,看透了天子的胆怯:连祖宗的宗庙,都能丢还指望谁,替你卖命?
迁都那天,王室的车队被堵在了渭水边,那泥泞的道路十分难行。那青铜礼器摔得“叮当叮当”地直响而百姓在路边吐着唾沫,纷纷说道:“王要搬家,百姓遭祸!
更为荒唐的是,他一方面迁都以显示自己的柔弱,另一方面却又下达命令,增加征收“军费”。这导致局面弄得十分糟糕,民众的怨恨情绪高涨,甚至连关中这个腹地之地,都爆发了小规模的叛乱。
四:天象与人祸的双重打击
公元前899年,四月的某个清晨时分,天光骤然变得黯淡起来,那原本高高悬着的日头,被一片黑影无情地吞没了,整个国家都陷入了一种惊恐的氛围之中。
占星官战战兢兢禀报:“此乃天谴之兆,
姬囏惊恐地躲入后宫,就连朝会也不敢举行了。不过民间却传开了“天狗食日”的谣言有的人点燃香烛跪地磕头,有的人趁着混乱进行打劫。
可比天灾更狠的,是西戎的刀刃,
他们趁王室自身忙得不可开交之时,一口气将陇山防线给攻破了。周军在溃败逃跑之时,甚至把铠甲,都扔到河里去,以便能够活命。
姬囏的应对之策堪称奇葩:一面派人去泰山求神拜佛,一面强征青壮充军,结果新兵未出关中,就被起义的饥民给裹了进去。
五:病榻上的终章
姬囏死得憋屈,公元前892年,他卧病在床,整晚都被噩梦惊醒。那梦里不是西戎骑兵踏破宫门,而是先祖拿着青铜钺追着他砍。
太医所开之药汤,那滋味苦似黄连,不过比这药更苦的,乃是心头之怒火:诸侯们以“勤王”为借口各自占据一方之地,甚至连洛阳的粮道都被截断了大半截。
某一天早上,侍从看到,他直直地躺在床边,手上还紧紧地抓着半块龟甲,那是占卜师前一晚留下来的卦象,上面写着“大凶”。
六:权力游戏的牺牲品
姬囧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后,王位并未传予儿子,而是落至了他弟弟之手。宗室与贵族们借由“兄终弟及”这一名义,实则正忙着划分土地以及兵权。
此次权力更替,从表面来看,似乎是偶然发生的;不过实际上,这乃是西周分封制所引发的必然结果——当诸侯的势力超越天子之时,改朝换代,也就仅仅是早已注定的结局罢了。
七:被误读的“懦弱”标签
后世总说姬囏“生性懦弱”,可若细细地究之,他的“软弱”更仿若那因制度崩塌而衍生出的副产品。西周的宗法制,本就将权力分散给了诸侯与卿大夫,待到外敌入侵之时,以及内政糜烂之际,天子不过是一张被各方扯来拽去的虎皮罢了。
他修宫殿,迁都城信巫卜哪件事不是在以“天子权威”为自身壮胆呢?可悲的是,这套把戏,连自家宫人都难以骗过。
八:衰落的必然与偶然
周懿王的故事,常常被当作“昏君误国”的例子不过历史从来都不是单人所书写的剧本。
西周的衰落,从本质层面来看,乃是权力呈现出分散的态势,以及军事体制存在滞后性的一种必然会产生的结果。
姬囏的“不作为”,恰恰暴露出在分封制之下,君主所具有的那种被动性——倘若他真怀有雄心壮志,这样他究竟拿什么来制约那些手握重兵的诸侯呢?
今天重新审视这段历史,与其指责他为“亡国之君”,还不如说,他其实是被体制牢笼所困住的一个“提线木偶”。
王朝更替的齿轮,在很早之前,于他登基之前就已经悄悄地开始转动了。
【相关权威参考来源和文献:《史记·周本纪》《竹书纪年》《太平御览》《史记》《訇簋》《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1999阶段成果报告·简稿·征求意见稿》《逸周书·谥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