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用贤人,是个定性的说法,但儒家如何用定量的方式来解决呢?
汉朝起,儒家兴,举孝廉已经是一个时代性的进步。举孝廉的人是需要地方上有名望的,后来还有一种特殊养名望的方式,隐士避举曲线求官。
到了隋唐开始科举,通过考试得官,以文品为人品,是否贤人不再是显论。在古代有种很有意思的观点,吏不足论,多为世袭。所谓任用贤人多半是为官,孔夫子给出的为官之道是慎行慎言。官员们有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就好,具体事务多半是不参与的。一个机构里实际干活的是吏,这些人掌握了实权,又无所谓贤人,所以一个地方治理好坏,在于吏政清明与否。
官和吏的任制还是千百年沿袭下来,流官和陈吏。县官不如现管,就是流官高高在上,不如陈吏接地气了解情况,把流官给架空,或忽悠得团团转。民服乎,封建史就是起义史。
至今公务员考试,以分数为人品,分数够入公门,是否贤人更不足道矣。升官之道,民服不服不要紧,GDP够就行。
【原文】
2•19 哀公(1)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2):“举直错诸枉(3),则
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哀公:姓姬名蒋,哀是其谥号,鲁国国君,公元前494 ̄前468年在位。
(2)对曰:《论语》中记载对国君及在上位者问话的回答都用“对曰”,以表示尊敬。
(3)举直错诸枉:举,选拔的意思。直,正直公平。错,同措,放置。枉,不正直。
【译文】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评析】
亲君子,远小人,这是孔子一贯的主张。在选用人才的问题上仍是如此。荐举贤才、选贤用能,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法制度下的选官用吏,唯亲是举,非亲非故者即使再有才干,也不会被选用。孔子的这种用人思想可说在当时是一大进步。“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不失其珍贵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