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脚下的河边空地上,一大堆加工好的碗口般粗的圆木堆放得整整齐齐。
两边的青山从远处看还是一片郁郁葱葱,但走近了,山坡上那一个个留下斧痕的树桩仿佛一个个伤口在流血。
天空乌云密布,将正午的太阳遮掩地无影无踪。
顷刻之间,黄豆大的雨点从空中倾注而下,双河的河面上,跳动着一个个弹珠般的小精灵。
远处的河坝那,一堆人正在将一袋袋的沙袋加固到堤岸上,他们身上的衣衫早已湿透。
河面的水位越来越高,雨却下得更大了。
一个老汉奔向河坝,他顾不上抹去满脸的雨水,高声喊道:“暴发山洪啦,那些电线杆都被水泡上了,有被冲走的危险!”
人群中,一个瘦瘦的年轻人抢先说道:“电线杆是国家财产,一定要保护好,这个任务交给我。”
说完,他就向堆放圆木的山脚下奔去。
“金训华同志,我也去!”另一个年轻人说完后也跟随而去。
还有两个人见状,也冲了出去。
黄浊的泥水从山顶上汹涌而下,小树和半人高的灌木都被连根拔起,裹挟着石块,往那堆绑扎好的圆木冲去。
金训华和陈健赶到时,正好看到有两根圆木被山洪冲入到已成汪洋的双河里。
两个不假思索,跳入河中。
巨浪一次次地将两人打入水下,他们一次次顽强地将头露出水面,奋力向越来越远的圆木游去。
洪水的流速越来越快,双河中出现了几个漩涡,两个人渐渐都体力不支。
很快,金训华就被汹涌的洪水吞噬了,再也没有浮出水面。
陈健被赶来的人救上岸时,他泣不成声,哭喊道:“他在水下托了我一把,托了我一把啊!”
19岁的金训华,是上海吴淞第二中学1968届高中毕业生,他响应国家号召,插队落户去到黑龙江省逊克县逊河公社双河大队。
他的生命被永远定格在1969年8月15日这一天。
金训华为抢救国家财产而牺牲的事迹被树立为典型。三个月后,六九届毕业生下乡了,他们纷纷要求去逊克县插队。
令人唏嘘的是,死里逃生的陈健当时立下了一个诺言:我要永远留在北大荒,为金训华同志守一辈子墓。
他一直坚守到现在。
在如今这样物欲横流的社会中,陈健对信义的坚守如同北大荒的雪花那样晶莹剔透,绽放出万丈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