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一个包围战,义理就是中间那一点点,但是你一定要画一个大大的包围圈,广博的去学习,触类旁通,没有“旁”,就没有“通”。当你确定一个学习的目标,就要围绕它广博的读书学习,读一本书,听一堂课,往往并不能弄懂,不懂没关系,学习的过程是埋下伏笔,播下种子,这些埋下的东西,会潜伏,会生长,会与你之后看到、听到、学到、遇到的东西互动,功到自然成,到时间就通达了。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自得之也。”】
这一段,把学习的本质讲透了,也可以说是心学的源头,“取之左右而逢其原”这一句,也是王阳明讲课喜欢引用的。
朱熹讲解说:造,是造诣;深造,是进而不已。道,是进为之方。君子依靠正确的方法来得到高深的造诣,就是为了自己能得到那道理。
什么叫自得之呢,朱熹说,是默识心通,得到自己心里去。张居正说,“取之左右而逢其原”的“原”,就是心。因为“天下无心外之道,亦无心外之学”,学习义理之道,一定是学到自己心里去,你的心,和这义理一致了,叫心与理一,理与心会,精神凝定,外物不能摇夺。则居之安,资之深,那义理在你心里牢固地掌握,住得很安稳,积蓄很深。如果你的造诣不够,没有真学到心里去,那居之不安,你总是不能按那义理要求去做,不能知行合一,你还是没学到。
自得之,学到心里去,学以润身,学到身上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条血管里去,则取之左右而逢其缘,事感于外,理应于中,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上下左右,无往不利。就像我们说的,当你心里装着正确的问题,满世界都在给你答案,左右逢源,走哪哪都看见答案,这就是学到心里去了。
相反,如果没学到心里去,就像我们学这孟子,只是站在外面看,你只会觉得“嗯,孟子讲得不错”,但其实跟你没关系,你也不会按他说的去做。不去做,是因为心里没有,读书也就是看看热闹。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孟子说: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解说,是为了在融会贯通之后,再回归到最简约的总结。
大道至简,如王阳明说,就是几千年圣人传下来那一点真骨血。但是,这一点真骨血,你不是拿着这一点就会,而是广博地学习,最终自己由繁而简再走回来,自己总结出来。
张居正讲解说,天下之理,不求于博则识见浅陋,不能触类旁通;不反之于简约呢,则功夫汗漫,无所归宿,不知道你这人到底是学啥的。所以君子治学,凡天地民物之迹,诗书六艺之文,无不旁搜远览,偏观尽识,学之极其博矣。这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或者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或者百战归来再读书。学习之余,又对那所学的东西,无一事不究竟其道理,无一物不穷尽其变化,或者向老师请教,或者与朋友交流,辨析得非常详细。这样学习,不是为了夸耀自己学识渊博。而是因为义理散见在万事万物之中,要一点点把它收拾起来,由支派而穷其本源,由节目而得其要领,反之于简约之地。这样由博到约,由繁到简,才是我真正学到了。
学习是一个包围战,义理就是中间那一点点,但是你一定要画一个大大的包围圈,广博的去学习,触类旁通,没有“旁”,就没有“通”,学习没有盯着一个点死学把它学通的,都是旁敲侧击,从旁边敲通的。当你确定一个学习的目标,就要围绕它广博的读书学习,读一本书,听一堂课,往往并不能弄懂,不懂没关系,学习的过程是埋下一个个伏笔,播下一粒粒种子,这些埋下的东西,会潜伏,会生长,会与你之后看到、听到、学到、遇到的东西互动,在这互动之中,功到自然成,有一天自然就通了,通了,这事对于你来说就简单了,这就是由博到约。
所以经常有的同学参加了一堂课,不满意,表示“没学到什么东西”。这往往是不懂学习,就一堂课,你想学到啥?就算“学到”的,下课铃响的时候已经忘记了70%,第二天95%都还给老师了。能留下一句话,已经一辈子受益。学习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终身持续不断。
相反,如果上一堂课,觉得“学到了很多东西”,那反而可疑,可能是追新逐异,听了很多哗众取宠的新鲜词儿,有毒。
我的孟子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中华书局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中国华侨出版社
孟子正义,焦循,中华书局
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