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薛兆丰老师专栏的文章讲的是歧视和选择。读完文章后,我的体会是,歧视这个词,在我们印象里可能是个贬义词,但也许它应该作为中性词。文中将稀缺、选择、区别对待和歧视这四个词圈在了一起,它们其实是一回事。有东西稀缺,就会涉及到把选择东西给谁的问题,也就需要区别对待被选择的对象们,设立选择的标准,而任何标准都可以看作是歧视。
歧视的主语可能是个人、团体、机构等,大的不说,想先讨论一下个人的歧视行为。除了明显的恶意歧视,比如对种族、性别等的歧视,按照中性词来理解的话,歧视约等于选择。也就是说,我们平时所做的很多选择,仔细想想,其实都是某种歧视。如果我最近在有限的运动时间内,选择了健身,那么我就对曾经喜欢的篮球产生了歧视;如果我每天用一定的时间记录反思,那我就歧视了看书这个行为;如果我要选择某个女孩作为自己的女朋友,那就是对自己认识的其他女孩的一种歧视。所以说,每个人做出选择时,就是歧视了被选择对象以外的某个或某些人或物。
我们应该不应该歧视呢?应该!因为选择无处不在,所以歧视不可避免。也不要以为做出歧视行为的人,就一定是获利的,或者被歧视的事物就是受伤害的。一个人进行歧视行为的同时,他必然要承担某些后果,即使这些后果我们不知道其“严重程度”。我选择了健身,可能身材更好,了解了很多知识,认识了些新朋友,但是我相应的放弃了很多打篮球的机会,我的篮球技术可能在退化,某些可能篮球所能锻炼到的协调性等光靠健身是达不到的;我花时间记录反思,可能会让自己思考的同时进行输出,效果更好,也可能会提高写作能力,但是我也失去了读到一些好书的机会;我要是选择某个女孩作为女朋友,我可能更喜欢她的某些特质,甚至可能只是感觉对了,但是我也可能错过其他具有某些更好特质的女孩,或者错过了更适合自己的。(感觉自己说的也是机会成本)
所以,歧视是不可避免的,但后果要自己承担。
PS:自己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就已经意识到自己要说的观点中,有的来自于曾经读过的某篇文章(实在是记不得哪篇文章以及作者是谁,所以就不引用了)。但是继续写了下来,这也算是实践了一下今天笑来老师文中的提到的“长期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