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谢石老师给予我点评的机会,然后是感谢我们第6小组-羅瑾和鄭仕偉书友的精彩分享。针对其中有些内容,结合我个人的理解,望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我就从分享的内容中,摘取四个主题与大家探讨。
1.丰田屋及两大支柱。
以上附上我從成本的角度與TPS的架構關係來說明我對豐田屋的理解。
2.消除各种浪费。
2-1.大野耐一在《丰田生产方式》有介绍七大浪费,有些书籍里面加入了管理的浪费-第八大浪费。
2-2.浪费无处不在。但是有两个重点要提醒大家:1.是否能识别种种的浪费,需要不断的锻炼自己的现场力和诊断力。2.对于识别出来的问题,大家的认知程度不同而定义为浪费的标准不同。
2-3.如果两位书友能结合一些案例,对改善前的现状问题说明、改善著眼点、改善后说明、改善效果和标准化,就更好。所以一个改善事例就是一次PDCA的实践过程。
3.表面效率与真實效率。
通过书友对定义的说明,很清楚的表达了,生产数=必要数的条件,依照T/T生产、依照市场需求量生产,就是排除浪费的首要手段。所以依照节拍生产,也是自働化的一种:避免制造过多和过早浪费的产生。随着市场变化,来决定人数(应配资源),才会构建少人化的职场的应对方式。往往在市场需求旺季时,少人化好实践,可是在市场低迷甚至在淡季时,如果还能以少人化方式去因应(生产力不仅没有降低,反而要提升),对大家的挑战才是真正的开始。
结合The Toyota Way第一条:挑战。大家才会明白,以上所说的真实效率的追求就是在不断的要挑战。
4.局部效率不等於全體效率。
通过多年在企业辅导和改善的实践来看,大家对接受全体效率的程度,差人强意。例如:我们有一家企业,有三个工程(前后工程),配置了3人,C/T分别是20、16、19秒。每日工作10小时,扣除40分钟宽放,稼动时间为9小时20分钟即560分钟。理论上产能=560*60/20=1680台,可是每日下班,只有产出1000台。结果我们在现场实际观察(利用大野耐一圈),发现第一人(20秒),每做50个,就取前段工程取料,一去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发现第一人,每约80个,就要去磨钨棒,一去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所以对于线内从事标准作业人员(第一类),最好让其不要去做第三类标准作业(物流搬运、换模换刀、定期抽查等),可安排一水蜘蛛,根据取料频次、每次时间,制定负荷山积表,做到第一类与第三类标准作业分离,来实现整体效率的发挥。
初期我们的主管不理解,为什么3个人做事,4个人领工资。但是从之前3个人的产能(效率)到现在4个人的产能(效率)比起来,明细后者高,反而工资高。
让大家接受何谓全体效率,需要以事实来告诉员工。不做出些成绩出来,很难让员工的观念改变。
以上分享,希望能给予大家一些启发与帮助,谢谢。
附图为郑仕伟读书心得,供参考!
资料来源:石清城精益技术书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