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从高考大省之一的湖北省出身的学生,学习上课考试都是家常便饭。
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中,我算是一个比较优秀的产出物。从上大学开始,我接触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发现大家对于学习的态度,对于教育的理解,不尽相同。
我碰到过一群这样的同学,费尽力气考进启明班(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尖子班,华科管院的启明班,初衷是培养科研人才,但到现在,据我所知我们班读博的仅有一两人)。有的人,一进来就觉得这个班不适合自己预定的目标,就申请退出,被学院领导驳回之后,他们就故意挂科(启明班规定不能挂科,否则清退),返回原专业。这类同学,山东,江浙的居多。
另一种被清退的人,是被迫清退的,在我看来,这类人是完全没有将学习当回事,考试周要来了,也不慌不忙的,该出去玩还是出去玩。最初我对这种行为特别不理解,得过且过?还是自甘堕落?感觉都说不通……
后来,我发现大家毕业后都还过得不错。
我把这些都归因为对待学习的角度不同。
像江浙,山东,这种沿海或者经济基础比较好的地区,他们对自己的规划较为清晰,知道在大学里哪些对自己是有用的,对于自己没用的课程或者活动,他们会比较排斥。
而像湖北,江西和河南等地区的学生,高中阶段就只学高考的几门课程,几乎没有兴趣课程,所以他们的自我定位比较差。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所谓车到山前必有路,他们往往会把眼前的事情处理好,而不去思考这些究竟有什么用。等到大学快结束快要走向社会时,他们才会慢慢思考自己究竟喜欢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我就是后一种人。来到广东这边,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这边的咖啡馆里,大部分都是拿着书或者笔记本学习的学生/工作者,很少有闲聊的。甚至我去吃潮汕火锅,都听到有小学生讨论怎么解方程。
我将这种现象称为学习常态化,虽然感觉有些变扭,但想不到更好的词儿。而这种现象在湖北几乎不怎么出现,尤其是在光谷广场那里。学习就在图书馆自习室,出去就是逛街吃饭,咖啡馆就是闲聊休息的地方。
这两种状态说不上孰优孰劣,但我觉得还挺有意思。
人生不就是这样,看不同的风景,交不同的人,取其精华,弃之糟粕,在交流碰撞和改变中,度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