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正渐渐散去,当然我们还是要有各种准备和防护工作,避免形势反扑,毕竟海外很多地区也正在经历。在这个已经到来的“地球村”时代,种种的关联性太强了。
我想聊一聊正在被大家熟知的“报复性”消费、报复性娱乐、报复性…
我年少的时候,“报复”这个词是带着灰暗而阴险的色彩,不能拿到明面上来说的,很多人在心里恨恨地想着:如果可以,我怎么报复…现在可倒好,堂而皇之、广而告之,甚至成为流行。
我喜欢这样的风格。90后,00后的直爽直白,肆意,敢想敢说
哦,跑题别太远了,再回到个人心理上的“报复”。
昨天看到一位前辈的分享,他在一天里面学的太狠了,整整10个番茄钟——到这一天结束的时候,他感觉到自己有了厌学情绪。
哦,如果是我会怎么办?报复性地排斥学习,报复性地放松娱乐,报复性地犒劳自己…哈哈,然后很有可能几天、一阵子,都不能回到正常学习/工作/生活的轨迹上来。
这里面有两个点:
第一,不平衡的时候,付出或者失去太多的时候,我们需要找补回来——请注意,重点是“需要”。
我们中国人的意识里有明显的牺牲、奉献倾向,不去看到自己,忽略自己的需要。然而这样会带来更多一连串的、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提不起精神,没意思,缺乏热情,消极…
这就好像明知道自己饿了,却告诉自己:我可以不吃饭,我现在可以不吃饭,我可以三天的饭一起吃——哦,我很想看看 会不会撑死你丫的
所以忽略、隐忍,继续忽略、继续隐忍,后面随之而来的一定是更汹涌澎湃的巨浪
哈哈,不妨试试回归到小孩的心态,简单、单纯。饿了就是饿了,馋了就是馋了,喜欢就是喜欢,高兴就是高兴,不痛快就是不痛快,生气了就是生气了,想哭的时候就“哇~”哭出来
第二,凡事有个度,过犹不及。“报复”是一个需要,如果报复过头了,过量了,过度了呢?
这里面的关键点:自我觉知、自我觉察,或者说自省,自明,自知。
“心猿意马”,感知自己的心,给我们的思绪、想法一个朝向,一个当向。
及时的、恰当地调整回来,避免一味的沉溺于、沉醉于什么什么之中。
典型案例:玩物丧志
最后,我们人也像弹簧一样,有被压缩、拉伸的时候,然而,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回复常态。不要被拉崩了,扯坏了,成为一个没有用的弹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