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歌手去KTV都不会唱自己的歌,当然,也有人唱自己的歌。以及,“作家们不沉迷于自己写的小说”,“编剧们不沉迷于自己写的戏”,后面两句话是我特别添加的,想到这我又笑了,我前段时间加了一个写作群,群里的伙伴会定期发布文章,作者们觉得可以的话就接工作,然后还没过几天,从刚开始的心里敬畏(现在也并不是不尊重伙伴和客户),一直到后来的熟门熟路,每次都会用术语询问伙伴:“任务出了没?”,意思就是,如果有人已经写了,没写的作者们就不写了。感觉自己好像在市集买菜,叫人专门留好的蔬菜或者肉给我。所以我觉得,有一种赶集的即视感。
当某件事情变成职业,也就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神秘感,比如自己从事过的很多行业,看到高大上的一面,心里就会暗暗说:“嗯,其实是这样的,其实是那样的”,不过并不代表我不尊重和不热爱某个行业。
至于我不沉迷自己写的小说,原因是我自己看的时候找不到乐趣,因为人物和情节都是自己编排的。在这里先要解释一下“匠人精神”,就是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也就是追求极致的精神,是对专业的专注精神。为人所称道的日本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七十多年都在做寿司,把专注发挥到极点。我想,我们这些创造艺术作品的人,无论是作家也好编剧也好导演也好画家也好,又何尝不是匠人呢。打磨一个作品,都需要极其精细。
有时候精彩需要“信息量很大”,有时候精彩需要峰回路转,有时候精彩需要制造读者观众爱看的,诸如此类。想起那些岁月里,每天写5000字,写完跑去看其他作者,咦,小甲今天又制造了一个大气磅礴的开头,为什么男性写玄幻武侠都写得那么好!小乙今天还是温温柔柔的女性言情风,我又被感动到了;小丙比较萌,但是又有毅力,长期坚持更新,我怎么才能像她一样聚焦专注。反正啊,我们这些小说作者,当时就像地下党一样,经常交头接耳,每天熟练操作,勤勉刻苦,风雨不改。
读者观众们觉得风花雪月,其实都是作者们“拼”出来的,作者可不会觉得风花雪月,他想的是怎么把作品弄得更好,更极致。以前怎么看自己的作品都不满意,因为是自己写的!几乎没有撩到自己!但是有的读者却给自己很高的评价,我的心才算好过一些,其实吧,虽然作者不一定沉迷于自己写的作品,但是当一个作品被打造到极致被推向创作顶峰的时候,他一定是非常肃穆的。
我以前看一部港剧,然后看相关的新闻,编剧居然说:“剪了很多精彩的情节,所以有很多精彩的情节都看不到”,我作为观众,虽然理解,但还是觉得心里在闹腾,因为已经觉得有的地方很精彩了啊,当然也有点意犹未尽,心里老是想,到底剪掉了哪里,我是不是可以自己脑补那个情节。
我想表达一个重点就是,匠人们都是人,人就连走路也难免磕磕绊绊,踩到或者沾上什么,而且作品大多数是要面向市场的,是商业化的,所以某些地方要修改啊,要剪掉啊,是经常的事,只是我夜深人静的时候(确实是夸张了),想起小说或者文章没有被百分百放出来的精彩内容或者情节,我会呜呜地哭(夸张了),怎么办?伙计们,好想那样写啊,但是,3,2,1,收!人不收敛的话,和一段木头或者一块石头有什么区别。这就是匠人对自己作品的深层情感需求,唉,说得好复杂啊,收!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许这句话能给匠人们一些安慰吧,总之,某些精彩的作品们(可能包括小说和影视剧之类),甲,我知道你也许是警匪类型,但下次可不可以不要安排那么多人死,虽然抢镜但是观众里也有温柔慈爱的人——的小心脏和泪腺(我并没说这个人非要是我不可,嗯);乙,为什么入场的时候明明以为是一部人畜无害的作品,其实也确实是人畜无害而且有教育意义,但是文不对题,带有这种期待的观众们都有点尴尬啦;丙,不管你以后还写不写小说或者写其他的,但是请你一直一直都要早点意识到自己真正应该写的是什么,为人类发展而奋斗。是的,丙说的是我,把别人和自己都嗔怪了一遍,继续努力为匠人们的世界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