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做家教的过程中曾多次向学生提起一种写作手法:欲扬先抑。或许我今天的书评也要这样来写啦。
《法官手记》这本书的作者的叙述方式,我个人不是很认同——作者在每个故事的结尾处都加了自己的短评,有些短评还非常对称、读起来朗朗上口,或许有人会对此大加赞赏,但我却不以为然——好故事自己会说话。所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特定的看待事物的方式,同一个故事,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见解,作者加入自己的评语,倒像是强加自己的思想给他人,显得有些累赘。
不过这样的小小瑕疵倒是无法掩盖这本书故事的精彩,内容的丰富——想来作者是用心记录了工作所闻的——真实,有千钧之力。
然而也正是因为我确知了这些故事的真实性,才觉得那么惋惜,因为那不再是书里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一个个真实鲜活的生命。通读这本书,让人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在心头。
第一个故事叫“枯井冤魂”,讲的是一个人为了买木材,被另一个人骗了两三千块钱,后来他去找骗子讨要木材的过程中被骗子引诱,在喝下药水后被残杀、抛尸。
看完这短短的故事,我想骂这个骗子太坏、太狠、太黑心,想骂死者太老实、太没有防范意识,但更多的,我觉得笑看故事也不是,哀其不幸也不恰当,恐怕用“啼笑皆非”来形容我看完故事的反应才是贴切的。
这种心情从开篇一直延续到了结尾。
用心一点看书,不难发现书里的案子大都发生在农村,很多都是为了一些小事,犯罪的人几乎都不太有文化,几乎都不太懂法。
我想,贫穷、没有接受好的教育总是与犯罪关系密切,这绝不是一种偶然。
作者的书中提到一个“女人强奸”的故事,一个已婚女子与一个已婚男子有不正当男女关系,这个女子外出的丈夫知道后先是打了自己的妻子一顿,后是强奸了那个已婚男子的老婆。而这个已婚女子还在自己丈夫强奸别人的过程中当了帮手。
这样的事情真实发生,真的让人冒一阵冷汗,因为那个强奸别人老婆的男子的逻辑是,既然你老公要搞我老婆,那我就要搞你。而这个帮助丈夫实施强奸的女子的逻辑是,我出轨是我对不起我丈夫,那我就帮他强奸别人吧。
这是多么荒唐的逻辑,而当事人却浑然不知。让人更加无语的是,帮助实施强奸的女子被以强奸罪逮捕后一直说自己冤枉,因为自己是女人,女人是不能强奸女人的——倘若没有法律基础,估计很多人的想法都跟这个女人一样吧?这才更让人感慨,我们普法到底都让大家知道了些什么?
故事终了,都是冷冷的铁窗岁月在等着那些因为无知铸成大错的人,让人感到悲哀。要说觉得罪有应得,这想法倒是当真是其次的,最主要的还是惋惜。
只能说可怜了那个被强奸的妇人,白白成了三角恋的受害者。
书里几乎每一个故事都有这样无辜的受害者,都藏着这样荒唐的逻辑,藏着这样的无知,几乎每个故事都让人感慨。
我总是在想,如果在事情发生的过程中有个人曾去“点拨”一下故事里的人,那些无辜的受害者能多一个心眼,能多一份警惕之心,也许故事的结局不会如此;我也在想,如果那些犯罪的人曾多受一点教育,或许思维不会如此“僵化”、可笑,凡事总有解决的办法,并不是非要打架、杀人才行。
我知道世上有些人是没有任何理由地坏,但是我觉得,这世上绝大多数的生命都还是可爱的,每个血淋淋的案件背后都有深刻的社会背景,绝大多数犯罪都是有深层原因的。
有一部叫《成长教育》的电影,里面有一个问答是我看了电影很多年后也无法忘记的。有人问,为什么要受教育呢?电影的故事给出的回答是:为了让人生有更多的选择。
倘使故事里那些“有些愚痴,让人有些憎恨又同情”的犯罪者多接受一些文化的洗礼,很多悲剧还是可以避免的吧?
我并不认为那些犯罪的人就活该被千刀万剐,而是感叹:为了区区几千、几万块钱而杀人,为了一些人生路上的琐事而行凶,为了一时的情绪而把自己送进监狱、送上黄泉路,未免太得不偿失。
每个这样的故事都实在让人啼笑皆非。
六十个故事,绝无雷同,尽含社会百态。
如果能够从中吸取点什么教训,我想,是让人感慨生命的无常,让人留恋世间的温情,也警醒自己要多一些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