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2015年年会暨高中教育发展论坛陶西平先生主旨发言PPT
☆ 综合课程——宽厚的基础 + 跨界的思维 + 聚合的能力 → 创新型人才
☆ 课程框架应当走向整体综合。各学段存在主题、方式、学习环境和课程设置上的分裂,导致教育体系被割裂,也使学生从一个学段过渡到另一个学段的时的困难。因此要加强整体设计。
【思悟1】 在课程整合上,可以尝试如:体育与音乐、影像艺术、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等的综合;在体育课程内容上,可以突出如球类(篮球、排球、足球、乒羽球、橄榄球等),如体操类(健身操、啦啦操、广播操、武术操等),如田径类(跑、跳、投掷等),如身体素质类(引体向上、仰卧起坐、),如STEAM课程(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项目式综合课程。
☆ 教与学应当齐头并进。应更加突出为学生的学(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样?)来思考、设计、改进教师的教。除了基本知识技能、认知技能的习得,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以致用、动手实践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理解和尊重人权、认识多元文化能力、终身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创造能力。
☆ 培养能力成为课程改革的主题。这种能力是广泛的,包括:价值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沟通交流、合作、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创造力等。这些能力在许多国家的课程改革方案里都被强调,大部分国家的方案都指出,只有拥有上述能力才可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拥有幸福生活。
☆ 课程发展的趋势——培养能力、多样包容、学生中心、数字化、整体综合、科学评估。
☆ 课程的概念界定——教育目标的体现,社会集体建构的产品,教育政策的支撑,教育改革的动力。
★ 国际教育局报告提出:
☞ 课程应当明确体现教育目标,需要兼顾社会和个人学习发展的需求,清晰地将教育和发展目标表述出来——课程的目标性。
☞ 课程应当是社会广泛参与集体建构的产物,各利益相关者和教育系统需要全方位参与其中——参与的广泛性。
☞ 课程作为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对教育政策提供支持——课程的政策性。
☞ 课程应当对教育改革发挥作用,通过课程改革推进学习变革的进程,推进教师角色的逐渐转变——课程的改革性。
【思悟2】 课程对实现教育的总体目标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教育总体目标的实现,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办学目标等都需要课程的根本性系统性的支撑。课程的品质决定学校教育的品质,课程的特色决定学校办学的特色,课程体系的建构要在国家的教育政策、未来的社会需要、学生的发展需要、学校的教育思想理念等基础上系统思考、顶层设计、综合推进。
☆ 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课程改革方向:
◆ 强化价值导向(将更多品德教育融入学科教学); ◆ 注重能力培养;
◆ 加大核心课程; ◆ 扩大选修课程; ◆ 增设综合课程;
◆ 尊重个性发展; ◆ 加大个别辅导(有指导的个人作业)。
☞ 个别指导课——直译为“有指导的个人作业”(法国)~给学生真正的个人学习时间和空间,有助于学生在主动的学习和探究活动中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批判精神,调动各学科知识,打破学科界限,既是一种跨学科的学习,又是培养独立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
▓▓ 海阳中等教育学校——初中高中六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借鉴伊顿公学模式。由丰田汽车、东海铁路、中部电力等日本80多家企业集资创建。
☆ 课程问题,是学校建设的根本问题,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问题。课程改革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最大关注点。
【思悟3】 教育质量的维度和内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 + 个性特长发展(拔尖) + 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 + 思想(体系) + 观念(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 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创新创造能力、情绪心态调控能力、自主发展规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