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读书少,偶尔也翻阅最流行的年度畅销,譬如《人类简史》等等。但几十本书大多没留下痕迹,唯有凯文凯利的两本书,才因为脑洞大开,而纳入了自己的话语系统,成为思想的新武器。而其它大多数书,实在没法细读,只能一目十行地浏览。细读是读经典和专业研究的读法,浏览是海量信息中快速检索的读法,各有所长,本身没有优劣之说。
于是想到了读书中的同化、顺应问题。同化、顺应,是皮亚杰从生物学里借来的词语,用来解释心智的发展,或者说学习的过程。所谓同化,就是轻松消化了对象——这里的对象是知识,而主体是原有的认知图式。既然消化得轻松,原有的认知图式就没有多大改变,也就是没有质性变化,只有量的增益。所谓顺应,就是原有图式消化不了对象,图式需要尝试着改变自身,才能艰难消化对象——读不懂经典的人对此一定会深有同感,但若读报纸,就回到同化了。
一个团队,一所学校,教师共读之难,就在于部分人必须艰难顺应的书籍,另外一部分人只需要轻松同化!于是乎坐在一起,一部分人因为艰难而皱眉,另一部分人因为无聊而摇头。
也因此,反而是读所有人必须顺应对象的经典,倒是一劳永逸的选择——可惜经典总是玄之又玄,基本不解决眼前问题,所谓远水解不了近渴,这又使得校长们着急不安。
但经典还是综合效益最大化的选择。
至于近期效益最大化,也是不难做到:选择最畅销的专业书,用某种方式快读,只获取最亮眼的哪一部分——和经典不同,一般年度畅销书完全没必要把握全书结构,实话实说,真去把握了,它的问题也就暴露了,甚至漏洞百出,不堪入目了。
所有人都去各自浏览?那就无所谓共读或者团体,依然浪费严重!
比较好的办法是每人负责一本,目标不是整本书介绍,而是提取最佳的部位:鳙鱼只吃鱼头,鲶鱼不吃鱼头。共读研讨前,部分最佳文字复印给大家;共读开始,负责人讲述此书价值所在(糟粕不谈),尤其是自己的心得;共读高处,就是大家质疑问难,领会一个新概念、一种新方法的妙处;共读之后,由每个人自己决定是否继续吸纳,成为自己思想的武器。
在这种程序里,有人用强大的图式同化书籍,有人用热忱和渴望顺应着对他来说还艰涩的书籍。前者也叫自动化阅读,后者可谓登山式阅读。自动化阅读表示一个人现有的思维水平,登山式阅读表示一个人现在可能的学习。
只读经典的人大多效率不高,处事能力不够,因为过于贪恋顺应带来的受虐般的高峰体验,许多技术型书籍看不上眼,不屑一顾。他们如果能用同化之法学会大量快速浏览,从中提取自己欠缺又紧迫的技能,再用时间加以锻造,当会获得全新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