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申和夏璐曾是我大学很要好的朋友。自一次台湾之行相识,性格相投,一段时间内交往甚密。申哥其貌不扬,但德才兼备,算是大哥;夏璐乐天派,爱玩爱闹。而我是一傻孩子,屁颠儿屁颠儿的老喜欢和他们玩。但这段关系终究没能长久,原因是我后来不断地推脱,总把时间留给了新朋友、我认为牛的朋友。约了我好几次,总算仨人坐一块儿,申哥语面露难色:未然,你得清楚谁才真正在乎你的朋友,你和辩论队、和模联少吃一顿饭,没人会在意;可是你一次不来,我们心里可真心难过。旁边的夏璐,每次都那句:就是就是,每次都你事儿多,把这顿请 了!我当时虽然诚心道歉,但并未领悟其中的道理。如今悔过,当年那种亲切感已不在了。
关系可以这样分:起眼的和不起眼的。虽然不起眼的占多数,但是我们眼睛里却只有那些起眼的;我们对所谓的重要关系悉心呵护,却不知人家从来没把自己当回事儿。想想自己有没有做过这种事:把自己内心的纠结毫无保留的说给一位你崇拜、或敬重的人,期待TA几句或语重心长或富有哲理的屁话,但对身边人的担忧和努力熟视无睹。或者你也曾是那个被敬重的人,回头看看你说的话,肯定会明白:今后嘴上还是积点德吧。当然对于那些靠这些泡学妹学弟的人,我就不说啥了,您好自为之吧。
记得看过一个报道,任正非先生回忆,早期的华为留下的都是傻瓜,因为相信华为,都傻乎乎地拼搏到现在。聪明和优秀的人,认为自己的个体的价值很高,都跑到其他领域了。这些跑的人,可能就是我们眼中的大牛。
说这些不是为了否定学习先进的意义,大牛们也并不是就那么龌龊无耻无知。但是如今人们只看重大牛,我就得写篇文章强调一下反面。
总结起来,就是希望我们珍惜已经有的,面对现实去努力,别老想着遇贵人,一步登天。走那么快干嘛,急着去死啊?
题外话:写完这两篇,再看看以前的文章,明白这几年的写作没什么长进,始终停留在随想、杂记。唯一的进步是不再只盯着自己进行剖析了。文章里没有硬料,说明自己不肯下功夫去研究,再不改进以后最多是当一个心灵鸡汤的畅销书作家。作文人简单,做知识分子难。说到心灵鸡汤,我发现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知识甚至价值观的来源咋都是手机里一些推送的文章啊,那都是什么人写的啊,当年是看公知,现在是看写手,品味越来越接地气。
想到昆德拉的一个词: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