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时间之尺
问题1:对于时间,相信很多人都有焦虑感。感慨时间无声流逝,自己却没有像样的成就。
解决之道:时间的“快”与“慢”,时间的“深”与“浅”
时间的“快”与“慢”
哈佛大学的李欧梵教授提出,我们应该从一味求快的心理惯性中跳出来,让生活变得更有节奏感。
我们都习惯将家里的钟表调快5分钟,却没享受过把家里的钟表调慢五分钟的“母亲的挂钟效应”或者更学术化的解释“归家的温馨和母亲的关爱导致主观时间感变慢”。
母亲的挂钟慢了,慢了5分钟,所以每次当我看这台钟时,它显示的时间总比我内心估计的时间要慢了那么一丁点,可就是那么一丁点,竟让我放松了下来,不再焦虑、紧张,觉得可以心安理得地多享受一点时光,像是意外收获了一种妙不可言的福利。
工作要快,但生活要慢。
李欧梵教授让自己慢下来的方法是,每天抽一点时间去“面壁”,也就是在一个私人的空间里,静静地去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让心中不同的“自我”参与对话和辩论。这样,可以让自己不随波逐流。
尽可能求快的事情:做家务等体力劳动,完成常规的事务性工作,完成简单的执行性任务,常用商品的线上线下购买,注定无法达成共识的争吵和争论等。
尽可能求慢的事情:与家人共度闲暇时光,欣赏艺术作品,自我反思,思考重大决策,创造性活动中的酝酿过程,为一个挑战性任务做好准备等。
时间的“深”与“浅”
从闲暇中获得放松和满足的程度并不取决于闲暇时间的长度,而是取决于其质量。
比如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的“被动式休闲”,在看电视的时候,我们可以同时嗑瓜子、玩手机、跟人聊天,我们并没有倾情投入;而在进行写作、绘画等一些创造性的活动时,则可以完全沉浸其中,甚至进入“心流”状态。
“心流(flow)”是由心理学家齐克森米哈里创立的,是指人全情投入于一件事中的状态。在心流发生时,人心无旁骛、全神贯注,甚至忘了自己的存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在这个过程中,人会获得很大的满足感。
获得高质量的休闲满足其实很简单: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爱好。
西班牙人约瑟夫.奥约(Josep Del Hoyo)最早是一位医生,从医学院毕业后在一座村庄里行医。同时他沉浸在一项特殊的爱好中:观察鸟类。只要诊所一空下来,他就会跑到森林、河边去观察鸟类。若干年后,他和由相同爱好的朋友一起,编撰旨在包含所有鸟类的《世界鸟类手册》(Handbook of Birds of the World)。1992年该手册的第一卷问世,截止到2013年,已经出版了17卷,收录了超过7400中鸟类。奥约正式用一种“深”的方式来使用业余时间,他对待时间的方式是“郑重”的。
问题2::自己好像有长期目标,几年过去了,却发现自己离那个目标还很远,仿佛在通往目标的路上,只是走了几步而已。如何解决长远目标和当下的矛盾,这一章给出了我们答案。
解决之道:以5年时间为长度设置长远目标,区分“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
对人生来说,“五年”意味着什么?
五年的时间通常会越过人生的“下一个阶段”,进入“下下个阶段”。毕竟本科也就四年,大多数上班族都会在三四年内完成至少一次跳槽,或者从底层员工走上管理岗位,从恋爱到结婚生子往往也用不了五年......
“五年”还意味着你可以去精通一门可以傍身的技能,或者在一个学术领域完成系统性的知识储备......它意味着你可以去思考有没有可能坚持做好一件有价值的事情,甚至把它做到极致。
近期未来与远期未来
远期未来视角下,人们倾向于用抽象、概括的方式去思考,近期未来视角下,人们更容易考虑具体情境,以及做事情的具体方法。这两种视角各有利弊,而生活中很多的问题来自于“近期未来”与“远期未来”不一致所导致的冲突。
最典型的是拖延症,“远期未来”有个抽象且意义重大的目标,比如“完成博士论文,拿到博士学位”,而“近期未来”则遇到了实际的阻碍和便利的替代性活动,比如阻碍是实验结果不理想,而便利的替代性活动是看电影、打游戏。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1、使远期未来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情境化和可实施。
减少对价值和意义的强调,也不要一个劲地担忧目标没有完成怎么办,而是应该多思考实现目标的具体途径,把注意力放到“怎么去做”上,特别是放到那些立即可以实施的行动上。
2、降低近期未来中的“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主动提高逃避的成本,做好环境的隔离。
应该提高逃避的成本,甚至可以采取一些“极端”的措施,比如删除电脑里所有的电影、游戏,剪断网线,把手机换成非智能手机。可能有人会说,电影删了还可以重下,网线剪了还可以再接,手机换了还可以再换,这个方法有用吗?有用。因为虽然可能出现反复,但这种反复会使得原来简单且惯常的替代性行为变得更麻烦了,逃避的便利性大大减少,这便增加当时然转而去做实验、看论文的可能性。
反思:“to do list”和每日坚持小目标内容调整和执行的先后顺序
目前来看,to do list 基本上就是一些必须做的事务性的任务,而每日坚持小目标中主要是长期目标(>5年的)和习惯的养成,5年目标却没有在其中体现,看来需要调整自己的每日坚持小目标,增加与5年目标相应的任务列表,而做事情的先后顺序应该是每日坚持小目标先做,而to do list上的任务后做。
问题3:如何治愈选择恐惧症?
解决之道:尽量做收益高、半衰期长的事情。
该如何评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呢?
一是看当下收益的大小,一是看收益的半衰期。这两个角度组合成四个象限,帮助我们针对生活中具体的情境,做出合理的判断。
收益的半衰期:半衰期最早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指放射性元素中半数原子核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半衰期越短,衰变得越快,半衰期越长,衰变得越慢,而收益半衰期是指一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
生活中我们常常只关注到一件事情在发生时带我我们的即刻的好处,而忽略了这一好处是否可以持续下去,产生长期的效果。比如玩游戏,看综艺节目都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件。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与“大牛”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
还有一个维度是少做事情。
吴军老师讲:如何让自己的效率更高,答案是少做事情。因为效率=产出/所做的事情,人的产出是很难提高的,但是所做的事情可以减少的。
这一章的实践练习,可以花半个小时来完成:
检视你现有的时间观
1、你会经常想起过去的事情吗?大多是开心的事,还是不开心的事?它们分别给你当下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2、你是否认为最重要的是享受当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你是否经常不顾后果或者禁不止诱惑,做一些对未来有所损伤的事?
3、你会不会觉得很多事情自己无能为力,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或者觉得未来变数太大,无法真正为未来做规划和打算?
4、你是否有自己对于未来的目标,并且为此做出实现的计划?你是否常为了实现目标,而不顾自己的健康、休息,甚至是身边人的感受?
调整你的时间使用方式
1、举出3-5件过去发生的不好的事情,写下每件事可能带给你的积极信息,这些事情可能对你的未来产生哪些好的影响?
2、检视一下自己最近做的事情中,哪些事情只是对当下有好处,却对未来几乎没有价值甚至有害?你决定减少做其中哪些事情的频率?你会采取哪些方法来避免自己做这些事?
3、列举出3-5件你做过的最有成就感的事情,这些事情对你或者他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写下3-5个你未来五年打算实现的目标,以及你将如何去实现它。
5、除了工作,请写下3-5件你打算每周去做的让自己放松下来的事情。
6、请写下一件你打算长期保持的爱好,以及每周打算至少用多少时间去专心致志地做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