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领英发布的《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报告中显示,70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过4年才换,80后则是3年半,而90后骤减到19个月,95后更是仅仅在职7个月就选择了辞职。
我对一些想要换工作或者已经换工作的人做过一个调查:你在工作中遇到过什么样的问题?
这是一个多选题,参加这次调查的人实际上只有14个,其中有12个人都选择了这个选项,也就是说有将近85%的人选择换工作的原因之一就是工作没有动力。
那么工作动力的来源是什么呢?我们又该如何保持在工作中的动力呢?
01 设定小关卡,像沉迷游戏一样沉迷工作
我的朋友小A最近喜欢玩一款养成类的手游,由于游戏设定的任务时间间隔为3小时,于是她的手机上设置了每隔3小时就响的闹钟。她告诉我说,为了完成游戏任务,哪怕是半夜闹钟响了她也会醒来把游戏任务完成。
为什么大多数人能够对打游戏保持着良好动力呢?
我也问过小A,为什么会对游戏这么又激情,还半夜放弃睡眠起来完成任务。她告诉我,因为每次按时完成任务都会有经验加成和奖励,她会觉得很满足。
游戏,往往只需要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够获得一件你想要的新装备。换句话说,在很短的时间里,你就能获得有效的正向反馈,而这种正反馈机制帮你维持了对某件事情的动力。
工作也是如此。最直接的一个例子,假如你拼搏一个月,这个月的业绩就水涨船高,这就叫做正向反馈。但是当你花费了半年甚至的更长的时间,但是你的业绩仍然没有变化,你无法得到有效的正向反馈,久而久之你就会失去对这件工作的动力。
那对游戏的态度我们怎么应用到工作中呢?
游戏也不是一天就能通关的,但是新装备的获得会让你保持动力。同样的道理,在工作中也要学会给自己设定许多的小目标,并在完成后给与自己相应的奖励。比如说做为一个刚入职场的新手,你今天学会了贴发票,就在晚餐中多奖励自己一颗卤蛋,第一个周你学会了一箱新的工作技能,就在下班后奖励自己一杯奶茶。
缩短自己获得正反馈的时间间隔,看得到自己在工作中的进步,就能保持工作的动力。
02 思考人生大目标,不轻易说放弃
《上海女子图鉴》中描述了在上海这个充满魅力的城市里,各类女性在工作场中摸爬滚打的故事。女主Harriet与她的同事Kate这两个对工作有着不同目标的女性对工作也体现处理明显不同的态度。
Kate作为上海原住民,一个典型的小资女,对生活的向往就是能够在30岁之前穿上Vera Wang,嫁给自己欣赏的人,过着精致的小资生活。至于工作上的升职加薪对她而言并不是那么的重要,所以,对于工作也没有十足的动力,简单快乐就足够。
而相对比的女主Harriet,来自于上海之外的小城市,没车没房没后盾,在上海打拼的目的就是最终能够成为可以在上海留下来的少数人。基于这个目标,她可以在失恋后迅速收拾心情投入工作,努力完成上司交代的所有工作,在周末报名培训班不断地提升自我能力,就算受了委屈也要卯足劲往前冲。对于工作有再多的不满,有再多的疲惫,也依旧在第二天上班后保持自己的对工作的热情。
对于职场的态度多数是来源于你对生活的向往。
当你对你的生活和工作有了一个明确而清晰的目标,就能够保持对于工作的激情,自然而然不会出现工作没动力这类问题。
03 转变思维,将工作当成信念
大家都知道飞机是由莱特兄弟发明的,却很少有人知道,在莱特兄弟研究飞行器的同时,也有另一个人在做着飞行器的研究工作,他叫做塞缪尔·兰利。
当年兰利带领的团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有着充足的资金,用高薪吸引到了最优秀的人才,还有纽约时报对他进行跟踪报道,全世界人民都对他抱着期望。但是他却输给了没有任何条件优势的莱特兄弟。
道理很简单,莱特兄弟一直将研究出飞行器作为他们工作的信念,而兰利不过是将其作为一份可以拿工资的例行工作而已。
黄金圈法则:其实就是以“为什么”作为出发点,它能帮我们看清行为背后的原因,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采取某种行动。它从不操纵谁,而是激励着我们,使自己追随着这个意愿走向成功。这个迥异的视角不仅能帮助人们改变世界,它还能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指南,起到鼓舞激励、唤起热枕的作用。
道理很简单,在你做一份工作的时候,要思考的是自己为什么会选择这一份工作,做这份工作的意义是什么,其次才去考虑如何做,做什么,保持做这份工作的热情,才能保持住持续工作的动力。
工作从来都不是为公司而工作,更不应该只是听从领导的想法,做着安排好的工作。如果你觉得对工作失去了动力,停下来,想清楚自己最想要的东西。
每个努力坚持梦想的人,终将会收货时间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