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古罗马文明”,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古罗马人从意大利台伯河畔这个小小的村庄,短短几个世纪东征西讨、所向披靡,最终扩张成为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帝国。面对这样的壮举,直到今天,我们仍被古罗马人曾经的伟大深深折服。
古罗马人何以如此成功?《角斗场外的绅士》从纪律、战争、婚姻、恋爱、家庭、教育、投资、生死等多个方面,探究了古罗马文明背后的秘密。其中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以作者虚构的古罗马贵族“法尔克斯”为视角来讲述罗马史,而作者只是对他的观点放在当时历史语境中作出解释。这种以“历史亲历者”讲述,并营造出的古今对话式的做法,看似虚虚实实、略显调侃,实际上它出自剑桥大学古罗马史学家之手,有着近100部古罗马典籍为依据。作者这种创新式的写法,使得原本严肃、晦涩的学术著作,顿时变得形象、生动起来。
古罗马文明持续了近千年之久,其中家庭教育则是文明得以延续的基础。罗马贵族看似光鲜亮丽,实际上在每个罗马人的孩童时期,都有着一段残酷的父权式教育。下面,让我们从言传身教、游戏、体罚三个方面,结合现代教育理论体系,进一步探讨古罗马式的家庭教育。
古罗马式家庭教育:言传身教——父亲即教师
罗马共和国中前期,学校还没有形成,孩子的教育基本上全部由父亲负责。罗马共和国后期和帝国时期,希腊式学校的出现减轻了父亲的负担。然而,“父亲即教师”的教育理念仍然受到了皇帝和贵族的推崇,父亲言传身教式的教育方式也就延续了下来。
其中教育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伦理道德教育,二是生活技能培养。
伦理道德教育
小普林尼曾说:“在我们的祖先中间,教育既是眼睛的事,又是耳朵的事。通过对长者的观察,年轻人学会了他们自己不久要做的事,而且知道当他们教育后代时,应该做什么。”
在古罗马,父亲会教孩子说真话、辨谎言;教导孩子对父母、老师以及其他受过教育的人表现尊敬;教导孩子尽早养成好习惯,不爱慕虚荣等。更重要的是,父亲从小就培养孩子要有为国家和社会牺牲奉献的精神。父亲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将孩子逐渐培养成了拥有崇高品质和罗马民族精神的合格公民。
父亲对孩子伦理道德养成的作用,我们从一些罗马名人的著作和书信中可见一斑。老伽图亲自为儿子撰写《罗马史》,目的是为了让他不用出门就可熟悉本国传统;西塞罗曾在《论共和国》中强调父亲对自己的巨大影响,认为希腊的教育方式远逊于罗马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讽刺诗人贺拉斯也极力赞美了父亲对自己的管教。
生活技能培养
古罗马作为一个重农尚武、以武取胜的国家,父亲会带领孩子从事田间劳作,在劳作中传授他们丈量土地、谷物产量计算等农业技能。为了把孩子培养成强壮而勇敢的士兵,父亲会亲自教授他们投掷标枪、骑马、摔跤、游泳、使用各种武器以及有关战争的各种知识技能。
普鲁塔克在《希腊罗马名人传》中,就详细介绍了老伽图为了儿子的教育,经受寒冬酷暑仍要亲力亲为的教导情景。在老伽图的精心培育下,他的儿子也确实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罗马战士。
现代学校教育的出现与普及,使得很多家长开始把教育孩子的重任全部寄托于学校。然而,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加州大学的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授Alison Gopnik在《The Gardener and the carpenter》这本书中,将孩子的学习方式分为两大类: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观察学习”;通过聆听他人讲述世界运作方式的“证词学习”。其中,这分别对应着我们所讲的“身教”和“言传”。教授认为,孩子从父母那里进行的“观察学习”与“证词学习”要远远超过在学校进行的传统学习方式。
德国教育家雅思贝尔斯曾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家长不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唤醒孩子这颗幼小的“种子”,呵护他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古罗马式家庭教育:游戏——天性的绽放
古罗马人很早就知道游戏的重要性,这对于开发儿童智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就曾说:“我赞成孩子们爱好游戏,那是天性活泼的标志。怎么能使我相信,那些迟钝麻木、没精打采,甚至对那个年龄所应有的激动也默然无动的孩子能够热心学习呢?”
古罗马男孩爱玩斧子、剑、鱼叉,还有各种球类游戏;女孩则爱玩玩偶、抛兽骨等游戏。除此之外,棋盘、捉迷藏、蒙住眼睛猜人等游戏在当时也很盛行。
古罗马人提倡儿童玩游戏的教育方式无疑是正确的。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游戏能促进儿童多方面的发展:在生理上,玩游戏能锻炼肢体的灵活度,刺激大脑发育,促进身体各个机能的发展;在认知上,儿童的感知觉、语言、智力、思维、心理等方面都能通过玩游戏迅速提高。
然而到了现代,有些父母还是会制止自己的孩子玩游戏,认为孩子的玩耍是典型的“玩物丧志”表现。教育家陶行知不但不赞成这种说法,还主张要将游戏和学习结合起来,提出了要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做”的教育理念。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利用游戏,帮助自己的孩子迅速成长呢?有以下两个建议。
父母应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仅不应该限制孩子玩游戏,还要多给孩子提供游戏的机会。实验研究已经充分证明,游戏和学习之间并不矛盾,游戏反而能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在游戏情境中,儿童会随着自己的兴趣与好奇心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操作活动,这在无形中会调动有关学习方面的各项机能。
父母应主动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并带领孩子尽可能的融入进去。在游戏过程中鼓励孩子多动手、多动脑,通过在愉悦的玩耍中教会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古罗马式家庭教育:体罚——父权至上的残酷
根据史料记载,古罗马人对于培养儿童成长的过程是极其残酷的。
迪奥尼西奥斯在《罗马史》第二卷第十六章写道:“古罗马的立法赋予父对子绝对的、终身有效的权利。父亲有权监禁和鞭打儿子,役使他在农场劳动,甚至对他有生杀予夺之权。即使儿子已经参与政治,并小有成就,已经享有盛誉,父亲仍然可以行使上述权利。”
在古罗马,当孩子做错事、淘气或举止不当时,父亲会对孩子进行恐吓、谩骂甚至是殴打。在他们看来,只有通过这种严厉的方式才能让孩子尽早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进行改正。
虽然在当时有昆体良、普鲁塔克等教育家极力反对“体罚”这种做法,然而却收效甚微,响应者寥寥无几。
时至今日,还是有很多家长认同“体罚”这种教育方式,造成他们持有这种观点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对“巴甫洛夫心理学”的误读。
很多家长听说通过电击式惩罚和奖励的方式,可以让小白鼠建立“正确”的行为模式,于是开始效仿这种方法来训练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做错事就给予疼痛的打击。然而,这种将人类和动物视为同类的做法并不正确,人类的心理可要比小白鼠复杂得多。
2012年,Durrant、 Joan、Ensom、Ron等四位研究者通过对近20年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大规模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没有发现任何经过同行评议的靠谱研究可以证明孩子的身心健康会因为父母使用体罚而得到改善。
事实上,体罚不仅不会带来明显改善,还会造成很多严重后果。比如,体罚会让孩子感到恐惧和痛苦,攻击性也会大大增强;体罚还会让孩子羞耻感消失,变得开始经常性撒谎;更为严重的是,体罚会增大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可能性。
那么,当孩子犯错时,应如何教导孩子改正错误呢?心理学家认为:在人类的心理模式中,自我认知和体察才是改正错误的关键。家长应该尽可能去了解孩子的犯错缘由,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再加以纠正。这是因为,很多孩子并没有形成明确的是非概念,他们并不知道生活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结语
卢梭曾说:“父母们,这是你们的工作,而且只有你们才能做这个工作。拯救社会,使之万代传承的任务就靠你们这些年轻的父母了。再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事情了。”
从古罗马人的家庭教育中,我们看到了父母对孩子的巨大付出,当然还有父权至上的严厉和残酷。这种独特的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也促成了罗马人质朴务实、勇敢坚强的民族精神。站在当代视角,罗马人的教育当中也有一些饱受质疑的方面,这值得我们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世界在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却永远不会变。父母们,你们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