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堪称伟大人物。
他生前在政治军事上,消灭割据群雄,统一北方,经济上,实行招抚流民,屯田垦荒,发展新式灌溉方式,兴修水利,减轻赋税,行政方面,唯才是用,整顿吏治,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安定了社会。
那么他为什么实行薄葬呢?
社会生产力不足,不得不实行薄葬
我们不能忽视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东汉末年,刘氏皇帝从桓帝时的黑暗统治,使得天下民不聊生,于公元187年暴发了著名的黄巾大起义!它席卷了几乎整个黄河,淮河流域,波及到长江流域,给予东汉王朝统治以沉重打击的同时,战乱进一步催毁了社会生产。起义被镇压后,又发生了董卓集团的兵祸,从洛阳到长安沿途大部分地区惨遭蹂躏!整个社会,尤其是黄淮地区百业凋敝,“白骨露于野”,处处是死人!
在此情况下,民不聊生,官府也富裕,国家府库空虚。身为政治家,曹操积极提倡节俭,倡导薄葬,这是基于当时的形势使然。
创业的艰难经历,使得他不尚奢华
几乎每一个政权(当然也有例外)在创建之初,由于他的创建者是通过艰苦奋斗,栉风沐雨之后才有了江山,他们往往会对早年的艰苦生活念念不忘,能深刻反省,特别关注社会民生,他们能够严于律己,生活俭朴,西汉刘邦,三国曹操,刘备,南北朝的刘裕,隋杨坚,宋赵匡胤,明朱元璋等等,无一不提倡节俭!
这是老一辈创业者的生活品德!
至于“七十二疑冢”之说,只是清朝时期开始流传的一种演义故事。此故事发端有二:一是曹操在世时为筹措军费,曾挖过一些古墓,后世人们认为,曹操怕自己身死后也遭受到同样的对待,所以故布疑冢;二是曹操死后被葬于邺城郊外,这地方在此之前就建有一些古墓,曹操被安葬于此,经过数百年时光流逝,地面建筑及墓碑的损毁,到了宋时,人们已经不辨别真假,于是慢慢经过又数百年的传说,演绎,到了清时“七十二疑冢”的传说似乎成了铁板上钉钉的事实了!实则是一种谣传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