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一个教育专家都说,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都重要。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许孩子在学校可以碰上一个好老师,那是孩子的幸运,但是如果孩子遇上一个不懂孩子的父母,那就是这个孩子的不幸了。我相信,每一对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不过如何爱,怎样爱才是合适,才是正确,却不是每一对父母都能悟到的。
曾经,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长成聪明伶俐,自律自觉,能符合自己的期望,后来发现,那是父母在我身上投下的影子,那是他们曾经期望我成为的样子的。而我也以着同样的目光去看待和要求我的孩子。渐渐地,孩子的成长并没有如我所愿,我困惑了,到底要怎样做,才能做好一个母亲呢?换句话说,我到底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什么样子?
看了《非暴力沟通亲子篇》这本书后,我突然发现,我对自己的育儿目标从来就没有明晰过。多亏了这本书提出这样一个理念,你的育儿目标是什么?通过自问自答,我发现我希望孩子成为的样子是这样的:健康,诚信,正直,坚持,追逐梦想,感恩。拥有这些品质,就能找到她自己存在的意义,过好自己的生活。
过年期间,我接触到了几对不同的家庭。老公的姐姐一家,姐夫对孩子缺乏耐心,给孩子布置每天的作业,量非常少,只要完成了就行了,不会额外再跟儿子谈论学习和理想,姐姐因为姐夫是老师(体育老师)的缘故,对孩子采取放任的态度,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因此,孩子有大把的时间来玩手机游戏,只要得空,就从兜里掏出手机来玩。因为我几次提醒不要过多玩手机,可以采取其他玩乐的方式,只要看到我走过去,就赶紧把手机藏起来,等我一走开,就掏出手机再玩。有点像课堂上老师和调皮孩子捉迷藏。
老公姑父一家,姑父常年在外面打工赚钱,家里一儿一女全部交给姑姑照顾,孩子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见到父亲。姑父忙于赚钱,疏于和孩子沟通,父子俩见面,就连我这个外人都能感觉到他们之间那种疏离。他们家里装修得整洁漂亮,非常现代化,但是儿子却不爱学习,贪图享受,高中辍学后就去发廊学理发,赚的钱少不够用,就去借高利贷。女儿在妈妈身边还算乖巧,上了一个卫生学校,不过还在上学就找了一个对象开始称老公。现在,儿子内心充满了对父母的不满,认为父母在小时候没有关注他,认为他们亏欠自己,这是谁的错呢?
老公的儿时玩伴,夫妻俩生有三个孩子,他们夫妻常年在外面打工,把孩子都留在家里给老人带。大女儿非常懂事,我们过去拜年的时候,端茶倒水,只不过和自己女儿差不多的年龄,却能干很多家务活。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时候,也许是我们外人在,显得怯生生的。晚饭过后,他们夫妻出去拜年,却没有带孩子一同前行。看得出,他们之间也不是太亲密,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如何跟孩子去沟通,他们也是陌生的。
中国农村的家庭教育,要么就是沿袭父辈教导的方法,要么就是盲区和空白,能真正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和孩子及时沟通的父母少之又少,如何做好父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一个长远的工程。每一对父母都需要学习如何当父母。孩子的出生是生命的延续,怎样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是父母应该去学习的。今天听樊登老师讲《养育女孩》这本书,在孩子10-14岁的时候,就是跟他们谈了解内心,发现自我的时候了,可是在我们中国,很多人到了三四十岁才去想这个问题,比如我自己,我一直想去探索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可是这么多年却求到答案,直到参加了付费课程,看了几本认知书之后,不断对自己进行发问,才确定自己内心真正想要什么,比如说,我真正爱好写作,想要实现自我价值。
因此,家庭教育是一个很大的课题,要想影响别人,必须得先从自己做起。很庆幸,自己在学习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