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韩寒又在微博上火了,因为一篇转发量上百万的文章“摩拜的创始人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就像所有朋友圈10万+一样,结合最近的热点,这篇输出的是成功导向价值观,宣扬不努力就会被同龄人超越,会死在这个时代。
韩寒愤怒地表达这是扩散焦虑,为了可观的转发而无底线的制造社会恐慌,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样,每一个人选择的路也不同,刻意地放在一起比较,是一种价值观绑架,一件十分没品的事情。
我与韩寒有相同的想法,解决思路却有点差异。表面上的转发量只是一个数据,简单的文字后面隐藏的是切切实实的社会问题。文章能扩散焦虑,是因为焦虑本来就根深蒂固,文字的宣扬激发了焦虑的源头,将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不管是打了鸡血的成功学,还是彻底的无为享乐,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案。
1.
跟同龄人的优越感无关,这是一种金钱焦虑。
我们为什么要赚钱?为了生存。有些人大学毕业选择就业,十年兢兢业业爬上中层,手握着还不错的收入;有的人选择创业,获得风投,每年靠着分红也有可观的进账。然而,这些不会一成不变,就算再稳定的工作,也会存在风险。
30年前,最吃香的职业是工人,父母拼了命要把孩子送进工厂,因为这是铁饭碗,改革开放却让这批工人下了岗。
21世纪最火的互联网,如今也面临失业风潮。前几天在豆瓣上看到一个帖子,据说在互联网工作的35岁+都陆续开始失业了。消息来源不知,消息散发出的绝望和恐慌却是真实的有人指出互联网的加班文化导致没几个人能在35岁后还能撑得下去,新近力量的崛起,做同样的工作,人家拿的比你少近一半的工资,公司自然会选择成本低,有发展的那个。
2018年开春,爆出了外企陆续撤出中国,大量中国员工失业的传闻。
真实的情况是主观上再努力,客观因素也会导致失业,威胁到经济收入。
创业的那一拨又怎么样呢?除了那屈指可数的几家,大量的创业人面临着生存危机,金钱掌握着整个团队的生死。尤其那些刚起步的小公司,发工资要钱,招人要钱,营销要钱,手头上拿到的一点投资,不到2个月花完的比比皆是,碰到不会理财的Boss,关门的也有很多。
与生存挂钩的金钱焦虑在社会上蔓延,以前觉得匪夷所思的标题,“一个月能如何赚到5万” “3个月让你实现财务自由”,现在被人们当成救命稻草,试想一下,光是写字,一个月就能挣上以前近半年的工资,谁不愿意点开看看呢?套现15亿,如此庞大的金额,点击量过百万又有什么稀奇?
2.
比金钱更让人恐慌的是知识焦虑。
知识是比金钱更深刻的恐慌。在科技发展,流行文化肆意的今天,稍不注意,就落于人后。
朋友小P失业了半年,最近去面了一家互联网公司,面得好好的,HR提到了区块链,区块链是什么鬼?她第一次听说,支支吾吾了半天,最后说了一句“额,我不清楚”。回去以后赶紧上网搜寻概念,花了半天时间,搞清楚一些皮毛,内心才踏实。
知识焦虑是这个时代特有的焦虑。无知者无畏早已过时,不知就是原罪。在这个海量知识的时代,缺乏知识代表不与时俱进,结果是被淘汰。以前拥有一种技能可以在职场上混的风生水起,现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是基本。
英语, 大数据分析,绘图软件,沟通,管理,都是必要条件,一样不能缺。而这仅仅只是一个普通薪资5000-10000的标准。
为了赶上时代步伐,周末要去参加提升班,努力学习。平时关注行业信息趋势,甚至要去浏览不关心的娱乐八卦,政治新闻,才能更好地与同事沟通。新名词一出来就要掌握,哪怕是不知道意思,也要随便掰扯个什么出来,证明已阅。
媒体放大了少数人的成功,洗脑了无数上进的有为青年中年,各种各样干货的横行,给了他们一种假象的希望,仿佛自己拼那么一下,掌握了知识,拥有了技能,也能达到同样的高度。
3.
精神的空虚和被时代抛弃的压力总是并存
韩寒批评所谓的“鼓动创业论”,认为煽动别人进行创业,让大家辞职,宣扬动荡的生活本身就是极度不负责的行为, 没有谁会被时代抛弃。
生活确实是自己所选的,不过精神上的空虚是真的,被时代抛弃的恐慌也是存在的。不管是生活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空虚和压力总是并存,这是客观事实。
L小姐生活在一个二线的城市,过着是一眼望到头的职场生活,拿着不多不少的工资,未来的目标就是嫁人。然而相亲了很多次也没有碰到合适的人选,日子一天天过去,做的是重复性工作,以前看各种各样电视剧来填补空虚,这些现在也腻了,回到家倒头就睡。
对于她来说,选择安于现状,是因为怕在未来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如果失去这仅有的筹码,就完全没有了嫁人的希望,如果不在30岁前把自己嫁掉,家里的压力,自己的焦虑都会无限放大。
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二线城市的普通人,也会面临着这样那样的焦虑和压力,并没有多么的安定和平和。只不过相比于大城市,小城市面临的是不同形式的压力。
不管是小城市还是大城市,当有了精神空虚,被时代抛弃的压力,又无法找到寻解之路时,看这样的文章,是一种醍醐灌顶,自我激励的措施。
看的人很多,鼓动到辞职的未必会有,毕竟,人总是会衡量风险,除去那些涉世未深的少男少女,有多少人有沉底的觉悟去实施创业梦想?就因为看了一篇点击量过百万的文章?
韩寒的无为主义走了另一种极端,这篇微博的转发近30万,评论都是激烈的批判。作为一个知名斜杠青年,80后的风向标,韩寒的言论显然没什么说服力,因为他就是那个所谓同龄焦虑的来源之一。
批判有用吗?并没有,韩寒的微博成功把导向变成彻底享乐主义,一大批拥趸,看起来和15亿同龄焦虑的粉丝也没什么区别。
今天摩拜套现15亿,抛弃了一大批同龄人,明天如果饿了么赚20亿,也会有人发表见解,会出现更多荒谬标题,会吸引可能千万的点击量。
承认焦虑,了解背后的原因,我认为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与其批判标题党,不如好好审视下焦虑的内心,或许能从中找到不一样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