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叶山
突吕不见三将均被铁戟搠死,催马来战。不过三合,也被王敬柔回马一戟刺中。刚要结果其性命,这时从百步以外飞来一支冷箭。箭带风声奔面门而来,王敬柔见了,急忙躲闪,但还是射中了头缨。左右视之,这放冷箭之人不是别人,正是契丹前部先锋阿古只。
这阿古只坐下马快如风,须臾,便杀到了跟前。王敬柔见了大怒,大喊一声,弃突吕不,来战阿古只。大战五十余合难分胜负。这正是:
二马盘旋烟尘起,刀戟交驰金鸣声。棋逢对手难取胜,将与良才各争功。
阿保机在门旗下见之,命士卒擂鼓助阵。二将又战,营州兵寡,渐取败势。阿保机命后军冲击,一场混战。王敬柔虽英勇无敌,但终因兵单将寡,败回了营州,据守不出。阿保机命大军攻城,城内军民奋力抵抗,旬日不破。
却说契丹人马连日攻城,王敬柔在城中见粮草日少,又恐城失主上见罪。只得遣人背道调徒水、辽东城兵马来援。二处接到将令后,徒河守将王州率五千兵马来援。大军行至胡僧山,被阿保机遣去的勃鲁恩、纥木伏兵打败。王洲率残兵,只好退回了徒水。
不日辽东城大将安崇信援兵一万来援,刚出西辽河,遇遏古只伏兵大败而逃。原来阿保机在行营闻探马来报,徒河和辽东城军有援军来。便密遣大将提前设伏,阻住了二路援军。捷报传来,阿保机大喜。
且说河东晋王李存勖,在镇州行营,闻营州遣人来报:“契丹大军入寇营州。”心想:“果不出我所料。”这营、蓟、平州归幽州卢龙军节度使周德威节制,但周德威已率兵援镇州,在军中回不了幽州。
李存勖恐营州有失,于是在军中一面遣人用诏命金牌,召平州刺史兼营、蓟、平三州都指挥使赵思温率兵去援。一面命亲随张宝带宝物和手书去渤海,劝说渤海王起兵相助。
赵思温接到诏令后,遂起兵一万,越过了松亭关,奔营州而来。探马报进了阿保机行营,阿保机便命萧敌鲁率兵去阻。临行前韩知古密嘱:“一定占领咽喉要道。”萧敌鲁领命率三万轻骑,三日暮,赶到飞云岭。但见:
群峰环抱燕山月,兀岭独揽赵时风。旷野荒丘铺金草,峭壁磐石盖大松。古道沧桑人惧远,路入云端鸟自惊。谷中今时伏兵甲,且听来日鼓浪声。
萧敌鲁命大军在飞云岭峡谷设伏,当赵思温大军刚行到飞云岭。谷中一声炮响,朔古、张秀实在左,耶律古、颇德在右,自居中,三路大军杀出。顿时箭如雨下,惊天动地。赵思温见遇伏,兜回马来,率亲随杀开一条血路而逃,众将也随着而逃。
萧敌鲁命大军追杀,大军追出了五十里,斩杀二千余人,俘获三千余人,停止了追击。赵思温逃回了平州,恐契丹兵夺关,据松亭关而守,不敢再出。
萧敌鲁在飞云岭暂屯住了人马。遣张秀实押送战俘,并报捷。阿保机闻报大喜。
一日,阿保机在行营闻报:“捉到了一个奸细。”阿保机命:“押解后营!”时卢文进见兼旬攻不下营州,便进言说;“不如撤兵。”阿保机闻言一愣说:“我军血战才夺龙山寨,兵进营州。如撤兵岂不是前功后弃?”
卢文进说:“我军兼旬攻打此城不克。如我军一撤,城中军民缺粮草,必出城取之。我汉军可扮成庶民,随民混入。然后我军复来,里应外合,此城不难破。”阿保机闻言大喜,说:“我军捉到了一个奸细,正好让他送信。”计议已定。阿保机召敌鲁古密语,敌鲁古领命而去。
是暮,阿保机命人提奸细审问,侍卫将奸细带到。阿保机问:“你叫什么名字?”奸细说:“何二。”阿保机说:“你可知罪?”这何二也是奸猾之徒。一看审讯人这装束,又做在虎皮榻上,目光慑人。身边站着几个护卫,各手执铁骨朵。便知不是一般的契丹人,想到此便平静下来。见问便说:“小人非奸细,是走错了路,误入你军营。”“那你问哪里多少兵马何用?”阿保机把脸沉下来。何二说:“是寻路躲避兵祸。”阿保机心想:“好一个刁钻诡辩之徒!我若不用你,早就一刀结果了你的性命。看你还敢在我面前诡辩?”
正在审讯,见一大臣报进,阿保机准进。这大臣慌忙进帐后,便附在阿保机身前耳语。即小声,又让何二听见。假语说:“朝内有人叛乱。”说完退出了行宫。这人正是敌鲁古。
阿保机见敌鲁古走后,便对何二说:“朕乃契丹王,有好生之德。既然你不是奸细,朕就放了你,那你走吧!”说完便命侍卫将何二驱出,何二活了性命,抱头鼠窜而逃。当晚阿保机命大军撤六十里。
却说这王敬柔在营州大营,见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正在踌躇。忽有人报:“契丹大军撤走了。”王敬柔闻报,登城观之,见契丹大军已乘夜撤离。他恐中计,不敢遣兵追赶。命紧闭城门据守。
是夜,王敬柔在府内寻思:“不知契丹为何撤兵?“侍卫报:“何二求见。”王敬柔宣进。这时何二才逃回来,见刺史施礼后说:“小人探听得知,说契丹朝内发生了叛乱。”王敬柔仍有疑惑,遂遣兵蹑行五十里,回报说:“未见踪影。”王敬柔则信以为真。
次日天晓,王敬柔令士卒出城备粮。城中居民闻之,也纷纷出城备粮备草。城门盘查不严,卢文进留下的汉兵早已扮成庶民,暗藏兵刃随运粮草百姓混进城去了。几日后,契丹大军突至,又把城池围住,四面攻打。
突然城北门大开,契丹大军一涌而进。这正是:好汉不敌众弱手,孤木难支大厦斜。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篇:赤峰:两河的历史(24)(原创)
2018年7月25日·作于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