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已经谈过,如何向写情书一样去写个人陈述。不是一味地夸耀自己,而是得知道对方要什么,进而表忠心表诚意,告诉对方:我已经细细地了解过你,且我和你很般配。
同理,申请的成功与否,其实也与谈恋爱类似。有了一定的硬件条件后,如何申请到最好的学校,一看定位是否合理,接下来才看是否能打动女神芳心。
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你加入一个社团,发现这个社团里所有女生都喜欢你。此刻你应该沾沾自喜、觉得自己魅力无限吗?当然不是。你的想法应该是—天下哪有这么巧的事,一定是我定位有问题,I deserve better。
选校方案也是同理,有很多学生在收到选校方案中所有学校的offer后沾沾自喜,以学神自居,有一种天下高校任君挑选的居高临下感。反之,亦有很多学生因为没有收到所有offer闷闷不乐,似乎没能手握一打offer细挑慢捡就是人生loser。然而,这两种心态都是极其错误的。既然选校如同谈恋爱,不仅看硬件,也要看眼缘(基本取决于文书),那拿到所有学校的offer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你的定位太低了(就好像志在榜大款的女生不会在意对方的年龄相貌甚至人品;所有学校齐刷刷地看中你,说明你一定有某些硬件特别优秀,以至于他们不在乎任何其它因素。这个硬件,通常是本科背景和GPA)。比较健康良好的情况是,选校方案中分出了冲刺、理想和保底三档,三档都有学校发了offer,但也都有漏网之鱼。有人也许不解,为什么冲刺档都收到了offer,为什么保底档里反而有学校遭拒呢?并非是学生水平高于冲刺档,更非低于保底档,亦非狗屎运。是否能看对眼,如是而已。
把所有offer一网打尽的同学,看到这里应该明白,自己的定位太低了。如果连冲刺档中的所有学校都不约而同地伸出了橄榄枝,一定要冷静冷静再冷静。抑制住自己狂喜的心情,也别发朋友圈晒offer,赶紧找出院校排名和专业排名,以已拿到的最好offer为起点,依次往上找。在原来心理定位的冲刺档offer作为保底的前提下,此时不妨挑剔一点,仔细考虑学校的地理位置、课程设置等细节,不用将就,确定是自己心仪的学校,再下手申请。仅就英国而言,很多专业前一年8月就发出了offer,而申请截止日期却是第二年6月左右。中间10个月的时间,足够你给自己的定位升两三次级了。大多数学校不需要申请费,无非多写一份文书而已,费不了很多事。但如果这样一两轮的努力下来,可以让自己的院校排名提升几十名,岂不快哉?
更可喜的是,恋爱中,骑驴找马是不道德,最后很可能鸡飞蛋打。而选校则不然,当拿到更好的offer时,礼貌地拒绝不再考虑的学校,并表示感谢,下面还有很多申请者等着补录呢,谁也不吃亏。
祝君斩获更好的offer。
(坚持写作第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