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4.1 佳豫
《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解读论语第45天)
日经第350篇(里仁第四)
经典原文:子曰:“事父母幾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人往往会拿自己已经到达的境界去要求别人,这是非常不理智的做法,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立刻达到你的要求,这个过程需要有更大的耐心去引导、等待和陪伴。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家庭,有父母,有孩子……这一切都是老天给到我们最好的修行场所,普通话就是在红尘中修炼自己。每个人都要在与人的相处的过程中,磨炼自己的心性。(推荐一本书:当一只角遇见大圆满)
孔子这里大意说:“事奉父母时,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则要委婉地劝说。自己的意见表达后,如果父母心里一时三刻不愿接受,那我们还是要对父母恭敬,不忤逆,还是继续替他们操办而不怨恨。找机会再劝。”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父母也是人,所以虽然在我们心中是伟岸的长辈,同时也是会犯错的。就像父母小时候教导我们一样,都需要一个方法或者时间,因为作为一个长辈,成年人固守了这么久的思维模式,要一下子打破,谈何容易,除非自己觉悟,否则很难改变。
所以,父母和孩子都要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父母相对于他们自己的父母来说,他们也是孩子,所以当把自己抽离固定的角色后,就是体悟很多东西,就会主动改变。
有句话叫,把希望扼杀在摇篮里。那这里说的是正面的时候,就是当出现一点不对的苗头时,就要警醒,就要去处理。
比如说,我们南方是比较潮湿的,容易发霉。当我们看到出现霉点时,就要及时处理干净,不然霉点就会越来越大,最后就深入骨髓,擦不掉了。最直接的案例,就是大家可以去看家里的木头筷子朝下的尾部,所以要么定期清洗,要么定期更换。
再比如抽烟,刚开始学会抽烟,可能就比较好戒,一旦成为习惯,就不那么容易戒了。
这个可以用在各个方面,俗话说,早发现,早治疗。
所以,这里在劝诫父母也是一样的,为人子者要细心留意父母的一举一动,看看父母有哪些举动方面是不健康的,当我们发现父母做的不到位的地方,有过错的时候,就要立刻婉言劝谏,让他们能够接受并做出改变。
孔子这里的“幾”的意思是微细的意思,很微小的意思。所以,也就是说,让父母获得智慧才是大孝。虽然父母年纪大了,同时年纪大了也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
孔子这句话对应的这就是《弟子规》上讲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我们可以反过来想想,自己对待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上,是不是也是很温柔的,那老小老小,其实老人就是孩子。成年人更在乎一个面子,让一个小辈教育自己,有点面子上过不去。所以,要有方式方法。
老子说要以柔克刚,就是你愈柔和的处理,他人就愈容易改过。你愈给他人激烈,他人就愈难以接受,就会抗逆。普通话就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现在的孩子都抗逆,更何况是大人?同时在劝导的过程中首先要内醒,先做自我批评。
比如说:对不起,妈妈/爸爸,我让你生气了,我做的事情也不对,虽然好心,但是让您老人家产生误会生气,我以后改正。
智一老师前几天说,两个人的时候,要说悄悄话,悄悄话自然不能当着太多人说,普通话就是两个人在一起时要说情话,有感情的话。先跟后带,先顺再带着转弯。关于这个点,智一老师现场都模拟过场景,适合于处理生活中很多方面。
打个比方,听音乐,如果舒服的,柔和的,是不是就容易听进去。反之,如果是狂躁的,刺耳的,是不是就会捂住耳朵,不想听了。
那如果父母听不进你的劝告,还是执意认为自己是对的。也就是固执己见,那怎么办呢?那我们首先还是恭敬,必须要尊重他们,切不可闹翻脸,那就没有第二回了,找机会继续进谏。有点类似吹耳边风一样,一次不行就二次嘛。
生活中最伤人的两句话就:我是为你好;我是对的。
争是为了让彼此更好的成长,而不是一方打击另一方,让对方趴下。所以当出现分歧时,也不能割裂亲情。不然就会给彼此筑起一道心墙,不断疏离。
让父母有吃有穿,得到饱暖,这是小孝,只是养父母之身而已。
让父母开心也不能叫大孝,只是比孝养父母之身要更好一些,让他们开心,这是养父母之心。
真正要大孝是养父母之志,敬父母最高的境界是让父母有智慧成为圣贤,这是大孝。
很多人,自己在外面学习,觉得特别棒,回家就特别激动的分享给家人,家人通常是很反感的。
学习不是为了改变别人,是为了让自己有所改变,当自己做到了,那老人家看在眼里,觉得还不错,体会到了真实的受益点,那就比较好沟通了。
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