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的叶子像“圭”而被称为“桂”,纹理如犀,又叫“木犀”。它的花呈黄色或黄白色,花香清幽浓郁。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宋代诗人杨万里写下了《木犀》一诗,表达了自己对桂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只道秋花艳未强,此花尽更有商量。
东风染得千红紫,曾有西风半点香。
“只道秋花艳未强”,只以为秋天的花即便明艳也未必强到哪里去。在见到桂花之前,诗人先对秋天的花儿有一个主观上的认识,觉得秋天的花儿即便明艳,也未必能强到哪里去。但在见到桂花之后,诗人马上改变了对秋天花儿的整体评价,“只道”一词写出诗人在认识上的转变,原来此前对秋花的认识是如此肤浅。
“此花尽更有商量”,但木樨花却看起来更有意趣。上一句中的“秋花”是整体着眼,这一句中的“此花”是特指桂花。桂花以一己之力改变了诗人对秋花的整体评价,可见,桂花在诗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之高。但吸引诗人的,不是桂花的颜色,而是桂花清幽的香气。乍看之下,桂花不引人注意,但它的清香却颇引人注意,所以,诗人认为“此花尽更有商量”。
“东风染得千红紫”,东风虽然把花儿染得万紫千红。由眼前的桂花,诗人不由得联想起春天的花儿,不自觉地就拿桂花和春天的花儿做了一个对比。在春天,东风仿佛是一个神奇的魔法师,变戏法般地把百花染成万紫千红的模样。但在诗人看来,虽然春天的花儿姹紫嫣红,但依旧比不上桂花,桂花可以说是冠压群芳了。
“曾有西风半点香”,何曾有秋风中的半点清香呢?诗人点出桂花在他心目中排名第一的原因,虽然春天的花儿姹紫嫣红,但它们的花香都不如桂花的香味清雅高洁。诗人有自己评判高下的标准,并不单纯地从外在评价花儿们,而是注重内在的清香。桂花虽小,但它的清香却能随着秋风传到很远的地方。
在这首诗中,诗人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赞美桂花的清香。诗人对花儿的认识,从一眼就能看到的花瓣的颜色,到需要细细品味的花香,逐渐深化。这一过程也蕴含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不能单纯地从表面来认识事物,要善于发现事物的内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