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情绪:在打孩子的过程中,你有没有时刻留意孩子情绪的变化,考虑什时候停下来,还是因为自己生气,完全不理会孩子的反应,一股脑只顾自己打痛快,打他(她),其实是在渲泻自己?
鉴于本文标题比较刺目,我首先分析一下概念。
概念分析
打孩子,其实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如果仔细分析,孩子挨打原因、家长的情绪是否失控、打的轻重程度、是否伴随辱骂、是经常为之还是偶尔为之等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直接决定“打孩子”的性质。
“适度的、有积极作用的打”和“虐待”都是打孩子,但性质不同,绝不是同一个概念,“此打非彼打”。
我的观点
1、坚决反对虐待;
2、在适当的程度上,加以警示性的“打”(写这句话还真得过自己心理上的坎儿),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事后一定要有说理和安抚,不是“打一巴掌给个甜枣”的简单粗暴的方式,而是确实了解孩子此时的情绪状态,非常耐心的讲道理,一方面是教育,另一方面是抚平孩子在挨打时产生的心理影响。
所以,网络上不加以分析地说“能打”还是“不能打”的说法,都过于“简单粗暴”了。还是那句话,要看实际情况。
怎么打?
放下“虐待”不讨论,单说“警示性质的打”,很多家长也没有想过要怎么打。下面说这个问题:
首先,还是说服教育为主,“打”这个技能要慎用。
父母把“一把屎一把尿”孩子喂养大(@_@),一定是“很爱很爱你”,手指头都舍不得碰一下的。但事实上,“熊孩子”心智未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时间逾久,登鼻子上脸的事这会发生。
这个时候,理性的父母就要批评教育,该收敛就收敛。
如果说服教育收效甚微,就需要“敲打”了。但不要盲目去打,下面分析。
其次,打孩子的准备工作。
1、家长要明白一个道理,“打”这项技能,是多数家庭的“终极大招”,但可不一定是“必杀技”。家长在打孩子之前一定要估计一下成功的概率,因为“打”这个技能一旦放出来,对方“没服”,家长就会立刻处于劣势。如果考虑到成功概率非常低,就必须放弃“打”的念头,再想其他办法。
2、“打孩子”,家长全程都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这其实才是本文真正想说的。家长在打孩子的过程中,一定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很难理解?
我这么说吧,在打孩子的过程中,你有没有时刻留意孩子情绪的变化,考虑什时候停下来,还是因为自己生气,完全不理会孩子的反应,一股脑只顾自己打痛快,打他(她)其实是在渲泻自己?
我选择前者。这样做,在后续的说理环节,和孩子更容易沟通。
而第二种方式,有可能给孩子留下负面影响,给孩子造成一生的影响。
教育孩子无一定之规,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父母用心,才能带给孩子真正的幸福。
最后,套用宫廷剧中那句鸡汤,结束本文: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