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读《素书》,每当遇到困惑时我变随手打开任意一页,便会从中找到答案。
今天一早又被孩子的情绪带跑了,于是我不加思索的对自己说“打开77页”给出的答案是:
“变通退避,趋福避祸”
世人在解读《素书》“括囊顺会”时,认为此句在于告诫人们,在不利的形式下,要善于变通,断然避退。一个人在客观条件不允许继续前进,或再前进时就危及自身的情况下,自觉地主动地断然退避是一个人心怀博大、大智若愚的谋略的具体体现。
历史和现实都一再表明,善于退与善于进,具有同等的谋略价值,只善于进而不善于退的人,决非高明之人,而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加以机动灵活运用的人,才称得上高明,从而趋福避祸。
不过讲究趋福避祸之道并不是说一看前方有危险,便急忙后退,一退再退,以致放弃原来的目标、路线,改变方向、道路(而这个方向、道路与原来坚持的方向、道路已有本质区别),那就是知难而退了,就不具有什么谋略价值,而是逃跑主义了。
所以,在趋福避祸的问题上也要分清勇敢与怯懦、高明和愚笨。一般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具备较高的修养,善于克制、约束自己。
所以,隐蔽不是消极地避凶就吉,而是要懂得变通,暂时收敛锋芒,隐匿踪迹,养精蓄锐,待机而动。
读完这一页,让我反思自己对孩子的身教言传:
对于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情绪,发现时自己被“境”转了,并不懂得变通,甚至自己还表现出了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也就是书中提到的“暂时收敛锋芒”,要收起自己的盛气凌人,收起自己是“大人”的姿态,我并没有多么聪明。要先克制和约束自己。
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或情绪一定是有原因的,所以要先替孩子表达出他当下的情绪,然后再和孩子一起分析出他想要的结果以及去实现这个结果的过程。
我们大多都只会看到自己的苦,总是看不到他人的苦,就好比我们只看到了孩子不听我的话,让我很困惑很苦恼又或是很生气,却没有去了解孩子的苦,以及他的苦的背后的原因。
通过阅读这一篇,让我领悟到“避退”就是暂时停止当下要进行的动作或语言,去观察与之发生冲突的人或事,再去进行“变通”。
而具体的“变通”方法,则需要在平日进行大量的学习、实践和积累,正如书中所说的“善于克制、约束自己”,多去读书、多去经历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