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就已经实现财务自由的雷军,创业做小米。从创建公司到2011年发布第一款手机,很快在智能手机上撕开一个口子,用四年时间做到了中国手机市场的第一。当人们还在研究小米的商业模式时,雷军已经看到了IoT(InternetofThings)的趋势,2013年已经开始布局。
在追求速度与效率的互联网,雷军对物联网的发展阶段有个基本的判断:第一阶段是互联网,第二阶段是移动互联网,第三阶段是物联网。每个阶段,必会有成就万亿级大公司的机会。
小米生态链的投资圈,是围绕手机展开的。投资的第一个圈层就是手机,即获得终端的入口。基于小米手机已取得的市场占有率和庞大的用户群,之后继续投资和孵化和手机相关的产品,如耳机,小音箱,移动电源等。第二圈层是智能硬件,目前来看智能硬件的爆发期尚未来临,但长远来看,硬件的智能化是必然趋势。在智能硬件领域,投资孵化了空气净化器,净水器,电饭煲等传统家电,也投资了无人机,平衡机,机器人等互融类的智能玩具。第三圈层是生活耗材类,一般人可能看不懂,会觉得小米的投资跨度太大,但是在中产阶级崛起消费升级的逻辑下,必然会有巨大市场。另一个目的也是为了对科技公司起到对冲作用。举个例子来讲,为什么独占半壁江山的诺基亚一夜之间说倒就倒,因为除了手机产品本身以外,找不到任何可以支撑的拐点。生活耗材一旦形成品牌地位,要比科技品牌牢固。从小米孵化的77家公司来看,小米生态链不仅是一家生产产品的公司,还是一个生产公司的公司。
小米对生态链的公司来说,扮演者多重角色:投资人,孵化器,质检员····小米生态链模式更像是一片竹林,小米通过竹林发达的根系,向生态链企业输送各种养分。然而单个的竹林无法长期生存,只有成片的竹林才能更具竞争力。
互联网的优势是容易造就爆款企业,事物的双面性也决定了其平均寿命相较传统行业也更短。小米手机的成功使其顺利度过初创期,打了一个好基础。想要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必须要有新产品来迭代。生态链上的创业公司,一边吸收小米的营养,一边锻炼自己的团队,进而完成原始积累。同时,他们在根部不断繁衍和链接,积蓄新的势能形成商业闭环。公司内部之间推崇的是兄弟文化,因而相互独立又彼此竞争,因为利益的一致,能互为价值的放大器。内部崇尚的竞争机制,也是为了锻炼外部竞争力。这样的独立又竞争的关系,彼此做护城河更稳固,产品的平台价值也越大。
同样是网络购买商品,与京东和天猫的平台模式不同,小米是“前店后厂”模式。此模式带来了产品,资金,信息之间的流动畅通,在商品与消费者之间做到完全的去中心化。低毛利高销量库存少,同时商品的周转率也很高,高效带来了资金周转率高,海量的数据信息更有利益研究用户的习惯,对用户发出精准相应,提供的服务率和转化率会更高。
万物互联的本质是连接。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与云端与网络,相互交织。小米抢占了市场的先机,接二连三的孵化了几十家企业,上百个产品,完成了点状布局的使命。从点到面的连接,小米边跑边打仗,硬件,软件,电商,在小米的布局下初见端倪。尽管还不具有垄断性优势,但作为一个后起之秀,其规模和速度还是很具有前瞻性。
在中产阶级的崛起,到90后00后成为消费主力的时代背景下,消费升级成为一个必然趋势,其本质则是注重性价比。小米作为手机行业的鲶鱼,从定价方面迫使整个行业提升产品的性价比,之前的定倍率(即定价的倍数)过高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客户的选择。虽然低价带来了大量用户,但是后期也难逃低端定位的心理影响。
小米目前的460亿美元估值,上亿的活跃用户,得到了资本界的强大支持与关注,媒体的持续曝光,吸引了顶尖人才和发烧友来做出更好的产品,有助于品牌的传播与塑造。随着各方面的资源聚拢,希望小米越做越好。
本职工作UI一枚,希望自己能够有更宽广的产品和用户思维。第一次写文章做输出,写了4个多小时。后期多加练习效率应该能有所提升。
欢迎留言交流与转载,转载时请标明出处,联系微信957578510,说明加好友原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