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上次更新已经过了十多天了,今天是给自己找理由的日子!
回想一下15号以后我都在做什么,居然有点茫然,显然我还是不能很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总是会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和借口。
梳理一下最近的事情和想法,希望未来没有这么多的借口。
首先我最近是换了工作,又换了房子。
新工作并不是很熟悉,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在一个领域想要有好的发展,显然要付出的非常多。
中秋节连家都没有回,只为了搬家,休假第一天收拾了大半天,另外半天应该是摸鱼了,第二天正式搬家,早上搬完,到了新家开始收拾,晚上十二点才睡,第二天又开始收拾,然后继续加班。
节后上班第一天加班到了快十二点,之后大会开始,一直在加班,在工作!
想来也并不是一点时间都没有,但是很忙的时候总是喜欢给自己找些借口,希望我能够改掉这个习惯。
虽然没有写,但是我也没有停止思考,现在想把这几天的事情写一写,对好些事情有了新的认识。
我现在的工作是做会务,也就是会议接待,前两的的会规模比较大,参会嘉宾也大有来头。
但是通过这次会议,我只感觉到,在厉害的人,也只是普通人,没有三头六臂,单从外貌来看,显然看不出来区别。
但是真正接触,才会发现,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是内里的区别,多读书不一定是有素质有成就的,但是不读书肯定是不会有成就。
昨天会议结束,嘉宾陆续离京,我注意到了一位老先生,会议报到时只身一人,只是有人跟我交待过一句,他是一位美国的院士,就院士这个身份来说,就足以让我景仰。
其实参会人员大多身居高位,每逢到场出门,必是前呼后拥,一群人鞍前马后,唯恐照顾不到。
但是这位老先生到时,只身一人,自己带着行李,77岁高龄,步履稳健,因为到的较晚,想来他是认为我们应该休息了,所以自己办理入住手续,结果被告知没有入住通知,才来签到处办理。
签到时只感觉老先生言辞客气,如果不是事先知道他的院士身份,我只会认为他是邻家的爷爷。
昨天会议结束时,按照他的行程,我们需要安排送机服务,但是一直联系不上本人,无奈只能找到他的联系人,结果被告知,老先生在讨论会上入了迷,因为这个会议属于学术型会议,行业的领军人物一起讨论交流。
终于到会议结束,实在是担心耽误老先生的行程,便打房间电话催促确认,结果老先生说是航班改签了,马上要退房去打车,我说不用了,我安排好了,您下来就行。
老先生收拾完下楼,我询问了他的航班信息,确认无误,安排车送老先生离开,他说他的学生给他改签了飞机,他要赶去下一个地方去开会,还要学习。
我当时很受感动,就去百度了老先生的成就,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在我出生的那年,他就已经是美国工程院的院士了。
77岁高龄依旧在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也照亮别人。对比而言,我天天又在做什么,连写作这件事情都没有能好好坚持,还给自己准备了N个充足的借口。
会议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后续的工作也是需要完善的,显然,作为新员工的我,是不二人选,所以大家都休息了,我依旧上班,不过是去会场,没有什么事情。
于是我带了一本书,之前看过一遍了,罗翔老师的《圆圈正义》。
再拿起这本书时,我居然有一种之前并没有看过的感觉,想来是当时看书仅仅是看而已,并没有什么思考。
仅仅一个序言,再看时竟有诸多感慨,今天也比较晚了,就先选一点说吧。
罗老师在书中写“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句话的前边提到了“写作”,罗老师说,写作是一种技艺,有对于写作本身的追求,也能带来名利。
但是如果为了好事去努力,也能带来随附的好的结果,而如果只为前程,而无所谓好事,但很有可能好事也没有,前程也没有,反倒一身骂名。
看到这里,我就一直在想,我到底是想做什么,想要什么结果,到底是为什么要作这件事。
最初我好像是为了给自己找个赚钱的副业,但是越来越发现,没有这么简单,写作能力是要积累的,显然我需要很长时间的锻炼。
我明显是一个不能长久坚持的人,所以我不断的报课,主要目的是想让人监督。
粥老师说,一个人走的快,一群人走的远。但是我显然是一个不合群的人,在一个大群里,我并没有特别大的动力。
疫情对我行业的影响过大,让我过于焦虑。好的方面是我认识到了自己并没有很好的抗风险的能力,显然是需要增强学习的,但凡事都有两面,坏的方面更明显,我的钱包瘪了,要没饭吃了,这才是要紧的事情。
所以对于我只能跳出行业,我就想到了写作,因为我有很多事情想表达,想要听众,但是又不想去认识人,显然写作是很好的方式。
可怕的是我没有长久的坚持,最重要的是功利心太强,总是想着只有投稿中了,有了稿费才算成了。
显然我对于写作的认知并不正确,写作是表达,表达思想,表达情绪,写作可以称作艺术,如果艺术功利性太强,就成了商品了,显然是有差距的。
所以,对于这种事情,我需要深度的思考,清晰的认知才可以。
熬了几天了,今天又到了这个点,脑子实在有点浆糊,先睡吧,休息好了继续学习,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