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没有哪个孩子会不爱听大人的赞美,毕竟小孩也是有“虚荣心”的。
但是,为什么自己做错了事情,却很难接受别人的指责?
事实上,孩子们不肯虚心听取批评,未必都是孩子的错,父母也是有原因的。
或许,一些家长在训斥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会犯下三个错误:
01
家长过分苛责孩子。
许多家长走上了极端的道路,他们采取了一种以批评为主导的教育方法,他们觉得只要多给孩子一些批评和教育,他们就会吸取教训,改正自己的错误。
以批判为主导的教育。这会让他感到羞愧,愤怒,他觉得自己受到的对待很不公平,他觉得自己很倒霉,他想总有一天要怎么去对抗父母,根本就没有听懂父母说了什么,并去改变自己的行为,所以父母要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改变孩子,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进行指责,会让孩子感到自己一无是处,从而导致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低下,进而产生自卑和抑郁情绪。
02
家长过分鼓励,害怕批评孩子。
一些家长过分地责备自己的孩子,而另一些则是相反的。
有些父母对赏识教育推崇备至,他们认为,赏识教育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而对孩子进行批评,则会使子女的自信心和自尊受到极大的打击,从而对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产生不良影响。
所以,无论孩子做了多么糟糕的事情,父母都舍不得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改正。
或者是稍微暗示一下,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孩子见自己的行为没有得到家长的改正,就觉得自己做得对了,于是就不去纠正了。
如果每一次孩子做了错事,父母不教育孩子去改正,不批评,他们就会丧失分辨是非的基本能力,这样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长期以往下去,由于父母的溺爱,会让孩子变成“熊孩子”,变得“玻璃心”。
正是由于孩子犯了错误,家长却不加以批评,使孩子丧失了最起码的是非观念,这对孩子的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03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夹杂着自己的消极情绪
有些父母在子女做错事后,会借着教育孩子的机会来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孩子没有考好,课堂上不专心,功课不做,出去惹是生非,这些都会让我们感到焦虑,情绪控制不住,对孩子进行责备、谩骂,我们认为这是“批评教育”,实际上是在宣泄自己的情感。
如果父母本身没有用平常的心情与孩子谈问题,这样的教训与矫正的成效又会有多大?
当家长把责备和抱怨,当作是一种批评,这种教育方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甚至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让孩子产生心理上的创伤,使他们变得悲观、叛逆,与父母的关系变得紧张,无法专心读书。
情绪化的批评常常适得其反,这并非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误用。
真实的批评是一种强大而有效的教育方法。
在纠正孩子的过错时,要理解的是,阻止孩子的行为很简单,但要让小孩“心服口服”,却要花费更多的心力。
毕竟,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做到不伤到孩子的自尊,这样就不会让孩子产生抵触逆反的心理,同时也能让孩子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愿意听取家长的意见。
与此同时,受到批评的孩子可能会心情更差,父母要在孩子反省的时候陪着他们。
这样一来,他们就会认为,批评只不过是一种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不是一种惩罚。
有父母在身边陪着,孩子就会有安全感,不会轻易的崩溃,自然也会想办法纠正自己的错误。
这样,在校园的集体生活中,孩子也会虚心地接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建议和意见,这对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是有好处的,当他们走上社会的时候,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会让他们在工作上变得更加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