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话多且痨的人,这个属性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显现出来的。家中只有我一个孩子,小时候父母出去上班,每逢节假日不用去幼儿园,他们便把我一人锁在家中。四五岁正是贪玩的年纪,我一个人在家里百无聊赖,想尽一切办法找乐子,有时甚至会对着镜子跟自己对话。现在想来,大概是那时说不出的话积攒的太多,导致现在爆发,成了一个往人群中一站便天南海北胡侃个不停的话痨。 大概是看我在家中太孤清了,妈妈在我慢慢识字后给买了人生中第一本书——《十万个为什么》。那本书很厚,里面还有拼音注释以及生动的图画,彼时还未上一年级的我欢喜极了,天天捧着看,虽然大部分内容都不理解,但看书总比自己对着镜子说话有趣。自那以后我便发现了一个新世界,看书好像是跟作者对话,书中的一个个人物就像是身边的小伙伴,陪我打发掉一个又一个无聊的假期。于是在本该天天出去玩耍的年纪里,我窝在家中,看了一本又一本的书。
初中是我读书的黄金时代,那会儿正值叛逆期,总想与这个世界对着干,但又得天天去上学,伏在课桌上一整天令我难受无比,又不想听课,便买些乱七八糟的书来看。好在父母从不管我看书的类型,只要说是买书,他们便乐于掏钱。我上学时坐最后一排,正是老师监管的死角,只要是不想听的课,便掏出书来看。安妮宝贝、郭敬明、韩寒都是那会开始接触的,特别是韩寒,当时觉得他有才到爆了,整天拽一些我看不懂的文字。于是我捧着《彼岸花》、《梦里花落知多少》、《三重门》,还有当时爱到不行、每期必买的《萌芽》,看掉了一堂又一堂的数学课、物理课。而写作的欲望,也是那时萌发的,看了好多书后,心里积攒了很多话,又不屑跟同龄人讲,便在格子纸上倾诉出来。初中生的作文还是比较中规中矩的,我在老师限定的条条框框里恣意胡言,抒发着自以为是的矫情和肤浅的深刻。出乎意料的是,语文老师对我的文章却大加赞赏,常常拿来给各班传阅诵读,考试作文也只是象征性的扣一两分,加上那时成绩还不错,看课外书看掉大半的数学和物理成绩也能排到中上游,于是我便更加肆无忌惮的看课外书。有时晚上回家也不写作业,熬通宵只为看完刚买的小说,第二天顶着黑眼圈到课堂上补觉。
书看的越多,写作的欲望越强烈,我在读书的黄金时代还发表了人生中第一篇文章,愈发领悟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真谛。 后来上了大学,我成了一个无法沉默一小时的话痨,再也不愿安安静静坐在书桌前看一天书,每天只想跟各种各样的人侃大山扯闲篇。渐渐发现,天儿聊的多了,心也浮躁起来,以前那种静静思索人生的感觉没有了,心里有点想法只想说出来,那些想写到纸上的灵感也在一次次聊天中被消耗殆尽,现在想来,真有点面目可憎的味道。
私以为,讲话的动机是想在人群中寻找存在感,是一个不断消耗自己库存的过程。而写作的动机无非两个:无法宣泄的情感和无人能懂的孤独。回想起来,我写作的欲望便是萌生于思想变化最为激烈的青春期,讲话的欲望萌生于人类社会属性展现的年纪。一个可以静静坐一天看书写作的话痨,也成了我最为满意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