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夏是字典中找不到的词,是我们当地的方言。本以为是我们这种有梅雨季节的地方才有的习俗,近上网搜了,原来与“晒衣节”“晒书”同义。也常有俗语“六月六,家家晒红绿。”,七夕晒书晒衣之说。看来各地都有这样的习俗的,充分利用太阳这个资源的,利用夏天好好给家里的衣服杀菌消毒的。
现在不知还有没有人晒夏了,现在的衣物大多化纤制品,不太会发霉蛀虫了。只记得小时候每年都要晒夏。小暑过后一天比一天热,母亲会挑一个大太阳晃眼的日子,脖子上放一条毛巾,在门外放两条长凳,然后把家里的大门卸下来搁在上面,就从房子里大箱子里一摞一摞衣服往外面的门上搁。拿出来晒的衣服大多数是秋冬天的衣服,都有樟脑丸的味道。这时候我们小朋友们也会帮忙的。当然我们更多的是翻看哪件衣服好看。这些衣服红红绿绿的,煞是好看,有的是平时舍不得穿的,还有是家里舍不得用的丝绸被面。常常被我们拉乱了。母亲不停地说“别拉乱了,别拉乱了,马费事了。”我们小孩子是不管的,照样还是一件一件翻着说着,甚至有时趁母亲不在意把看中的衣服穿在身上。吓得母亲大叫;“赶紧脱下来,不能捂得生痱子。”每年母亲照例还会把压箱底的四块银元拿出来给我们看,说是外公留给她的压箱钱当时的六块只剩这四块了。可以打项链手镯。我们都会再仔细看一下所称的“袁大头”。后来上学才知道那是民国留下来的钱。才懂那也是上一辈对下一辈的爱的方式。母亲说过再困难也不会把这几块银元花了,这是外公给她的念想。后来我有了书,我也在母亲晒衣服的时候把家里的书拿出来晒一晒,算是去霉味。我就会把书一本一本再翻看一遍。算是安静了,不会再乱翻衣服了,也会跟母亲要一颗樟脑丸放在书箱里。那时是没有院门的,衣服和书就放在大门口,怕被被人顺带拿走,我们是需要看着的。好在家里大门卸了,视线极好,坐在家里就能看到外面大部。偶有邻居走近也能看到。那时每家每户都要晒夏,往往晒夏时就能迎来庄邻的驻足、评论。也常能听到晒夏人和他人讲述衣服的来历。我那时印象深刻的是我家后面的邻居的晒夏。因为她家有香港华侨回来带不少衣服或寄回来衣服,我就喜欢看她家的衣服。那是真正的红红绿绿。因此,我常常羡慕也幻想,希望哪天我家也有一个旅居国外多年的亲戚找上门来。呵呵。
现在想来晒夏是一次家底的秀。“竹林七贤”之一阮咸也有晒衣佳话:“未能免俗,卿复尔耳。”东晋名士郝隆晒肚皮,故有“腹有诗书气自华”之说。我们不是古人名士但这个晒是相通的,现在大家不晒衣服了,都来晒朋友圈了。朋友圈各种晒,吃喝玩乐各种晒。我也未能免俗,我也喜欢晒,喜欢记录生活的点滴,怕忘了去。前不久我把微信朋友圈只公开三天,后来想想现在的人节奏多快呀,知识爆炸信息丰富。每天的新闻各种消息目不暇接,如坐在高铁上看窗外的美景,哪有谁真的有闲工夫去把朋友圈的发布仔细看来,遂也就解除了。真想看的也是默默关心的人。晒就晒吧,有了朋友们的关注,去除身上的“霉味”,这样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