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孙女一岁了,儿子不让我再去打理生意,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我就放下外面的事专心在家看孩子。
这也是件好事,终于可以不用在外面奔波,在家安安静静地过日子了。
我喜欢孩子,这与我的性格有关系,性格开朗的我最主要的是特别心细,也就是现在所谓的情商高。另外最重要的是我上学时读的是幼儿师范,对于培养下一代也可以说是轻车熟路。
奶奶看孩子没错天经地意,但是我个人觉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陪伴更加重要,孩子是否聪明,长得是否漂亮,有什么榉兴趣爱好,在七岁之前基本上己经形成,这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是孩子的性格在三岁就基本定型了,决定了人这辈子的为人处世的风格。
大家是否觉得有点儿夸大其词,其实不然,这些传颂了几百年的古话,还是有道理的。
六岁之前的孩子是快速的成长阶段,不管是身体发育,还是思想意识,都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个阶段孩子接触到的事物,形成在脑海里的意识作为思想基础,成为了日后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六岁的司马光,父亲司马池就开始教他读书,七岁时,不仅能背诵《左氏春秋》还能讲明书的要点,并且做出了“司马光砸缸”救小朋友的事情,聪明的司马光救友这件事在当时震动了整个京洛,并且一直流传到现在。
公元前546年,那时六岁的孔子在母亲颜征在的教育下就开始读书写字,孔子自幼好礼“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从小他就开始演习礼仪。后来孔子成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曾国藩六岁开始读时,他爱“磨”书,老师把所学的经典抄在牛皮纸上让他读,他却回回倒背如流。
既然三到七岁之前的教育这么关键,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教育好孩子,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德智体均衡发展的人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并且是孩子一生的榜样。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主持人樊登从小就受父母的影响颇深,他的爸爸是一个大学的数学教授,一生唯一的爱好就是做数学题,在樊登小的时候在家玩的娱乐活动节目就是做各种数学题。她的妈妈很早就写书,一直坚持到现在,她写的书比樊登1写的疋多,所以樊登从小就爱读书,他开办的樊登读书会很受欢迎,他渊博的知识一定与他爱读书分是不开的。
孟子三岁丧父,母亲为了把他培养成人,在他小的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曾搬过三次家,被历史上称为“孟母三迁”。孟母三迁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母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吃饱穿暖之外,还要言传身教,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非常重要。
也许这个故事大家在网上、手机上都看到过,但重新读来,还是让人唏嘘不已。
大明下班回到家时已经疲惫不堪,他只想吃口热饭赶紧睡觉。但5岁的儿子小明怯生生地走过来问他:
“爸爸,你工作一小时赚多少钱?”
大明强压住了不高兴:“你问这个干什么吗?快去玩去吧!”
小明坚持说:“我就是想知道嘛!”
“好吧好吧,我一小时能赚30元。”
“爸爸,那你能借给我10元钱吗?”
大明有点烦躁,他让小明赶紧自个玩玩就洗澡睡去,不要再缠爸爸了,他很累,想休息一会。小明一脸无奈地回到自己房间去了,过了会,大明觉得自己对儿子的态度有点过了,就赶紧拿了10元钱给儿子。小明很开心的接过钱,从自己的被子下面抽出一叠皱巴巴的零钞。大明一下子又火了,责问道:“你不是有钱吗,干嘛还要钱呢?”
“刚才……我还差10块钱呢,爸爸”,小男孩怯生生地回答,“呶,这里有30块钱,爸爸,我可以买你1个小时,你陪我玩好吗?”
故事里的大明肯定会被儿子感动的,毕竟,这只是个故事,大多数孩子们只会眼巴巴地被爸爸们拒绝,有的爸爸自己玩着手机是心不在焉的陪伴。有的爸爸整天只知道赚钱却没时间陪伴孩子,真的希望爸爸不管工作多苦多累,都要停下手中的工作,多陪陪孩子,要重视孩子的成长。
“父亲决定孩子飞多高,母亲决定孩子飞多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有很多家长任为孩子那么小什么都不懂,其实不然,孩子是一本深奥的书,是他的世界我们不懂,很多家长在孩子面前不避讳的吵架、不尊重老人、甚至于家暴,家庭关系恶劣。父母所做的坏事,孩子都看在眼里,这会在孩子的脑海里埋下扭曲的价值观种子,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传统的国学老师曾士强说:我们要记住三岁以前,是人格的塑造比学业重要,一生的品德就是在这个时候培养的,我们一定要用心,养成孩子各种良好的习惯。学业不是重点,功课不是重点,会写多少字也不是重点,怎样与人交往,怎样对外人有礼貌,怎样关心家人,这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老祖宗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确是很科学的。孩子的成长先天因素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环境的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如果孩子能得到父母高素质的陪伴,长大以后他一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