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坡六
数据统计,有一亿人的微信朋友圈设置的是仅三天可见。
其中也有我,后来我直接设置为仅半年可见。因为半年自己也发不了几条朋友圈。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朋友圈就是人际关系的一种互动场所。在刚刚接触朋友圈的时候,一天好几条朋友圈,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生活多有意思,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有趣。
发的内容没有什么过多的思考,很随性,也很简单,现在我们倒还是挺怀念那个时候,简单的圈子和那些有趣的人们。
那个时候的朋友圈没有设置三天或者半年可见,大家平时想起谁的的时候,翻翻他的朋友圈就觉得很亲切。
后来随着我们的成长,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了我们的朋友圈,各种角色人的加入,让我们的朋友圈体系庞大的同时,却也慢慢发现自己不是那么的自由,我们变得失去了那种随性和自然,变得拘束了起来,慢慢的变得不喜欢发朋友圈,也悄悄的把自己的朋友圈设置为仅三天可见。
这就是朋友圈的近三天可见的进化史,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朋友圈设置为仅三天可见。
1.不想让别人了解自己的过去。
因为人是一个不断成长的动物,我们在心理上有一个暗示,现在的自己要比从前的自己好,要是要别人看见自己的过去,会不会给别人留下一些不好的印象,让别人对于现在的自己有一些别的看发。
所以直接把自己的过去锁起来,避免这些不必要的猜测和误解。
2.不想让别人看到一个透明的自己。
朋友圈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从侧面展示的是一个人内心的一种旁白,自己发的某些东西会暴露出自己的某一段时期的心情,同时也透明了自己的内心,但是自己发的这些东西又不是发给所有人看的。情感宣泄完毕后,又不想被太多人过分的关注,于是又走上了仅三天可见的道路。
3.别人的仅三天可见的反馈
朋友圈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敏感,同时也变得越来越封闭。有的时候我们想念一个人又不想直接联系他,于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就是通过他的朋友圈看他的近况。但是那种留给我们的是一条冰冷冷的线条,以及“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
于是自己也莫名其妙的反馈到自己的朋友圈,不由自主的设置成仅三天可见。这一方面是别人的启示,说到底还是没有足够的安全感。
写在最后的话,朋友圈中确实有很多我们不太方便互动交流的角色,但是同时也有很多有趣的朋友,不要因为部分而坏了我们该有的好心情,即使多么复杂,总芝我们自己的朋友圈,主动权自然也在我们的手里。
请记得朋友圈是用来互动交流记录生活的,把注意力回到初心。我们如何高效经营好朋友圈呢?
1. 设置分组可见非常有必要。
你必须明白,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用心相待,你的注意力以及内容只是属于少数人的,著名的“ 邓巴数字 ”,由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该定律根据猿猴的智力与社交网络推断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也就是说你的注意力只需要,投放在最重要的150个人身上。
2. 三思而后发。
我们都是成年人了,有自己的思维,同时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言行,每件事情先简单思考一下,在执行,稳重不失有趣,难道不是更好吗?
3. 多发接地气正能量的东西,适当与朋友互动。
没有人会因为你的某种炫耀而喜欢你,更多的时候会带给你看不见的损失。不如我们发一些和朋友可以互动的,接地气同时很正能量的东西,难道不是更好吗?
就是你不能自己看的很爽,但是也应该有用户思维,简单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让我们的情商对得起自己受过的教育。
大家平时工作都比较忙,朋友圈是一个很好的互动方式,不如简单真诚和朋友互动一下,不是挺好吗?
4. 解除三天可见,打开心扉。
不要留给那些爱你的人一根冷冰冰的横线,特别是爱你的父母。
有一个朋友开玩笑的说:比如你要找个对象,和人家加了好友,请问你的朋友圈关的那样紧张,别人没办法了解你啊,那么你不是白白浪费了一个机会吗?
既然你可以把它发出来,就说明你内心还是像让别人看的,只要你发的东西符合第三条,有什么不好呢?为什么又要关起来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朋友圈只是一个工具,我们的本心是为了让它为我们带来快乐和温暖,只是很少有人还记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