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家族》观后感
亦邪亦正 你我都在其中
这部获戛纳金棕榈奖的电影到底好在哪里?说说我这个资深电影观者的感受吧。
哥哥,眼神清澈,正义。眉头微锁。清秀。偷东西并没有让你讨厌他。
妹妹,眼神迷惘,表情可怜。
爸爸,瘦弱的外表。有时候很老实,有时候很油腻,让人担心他会做出猥琐的事情。
妈妈,无所谓的神情下特别敏感的内心。
小姨,表面叛逆实则脆弱地像风中的玫瑰花。
奶奶,表面市侩实则善良无比。
一家人其实是有点钱的,这点钱刚刚够他们果腹。可是,孩子的零食,那就没有钱买了,爸爸就教哥哥去商场偷。当爸爸受伤的腿没有医疗保险,爸爸也让哥哥带妹妹一起去偷两根鱼竿。每一次偷的东西,都不是生活必须品,是零食啊,玩具啊,更像是奢侈品,像是为了活得更像“普通人”和“正常人”的家庭而去偷的奢侈品。普通的家庭,爸爸会带儿子买玩具,买零食,可是这个家庭,爸爸却没有这份钱,可为了给孩子一个“正常”的童年,他们用其他的方式获得这些玩具和零食。看到这里,就会特别心酸,为10岁左右的孩子心酸。长得那么俊朗的孩子,怎么就不配过正常人的生活呢?还要这样每天提心吊胆,偷偷摸摸地过日子?
爸爸和孩子,奶奶和妈妈,哥哥和妹妹,全家人,他们所走的街道,他们光顾的商店,呼吸的空气,嬉戏的海边,甚至喝的啤酒,吃的饭菜,都是和普普通通的家庭没有什么分别,是一模一样的,是在太平盛世下的太平日子。要不是哥哥自己要被抓住,这几个人的一生,就仿佛是童话世界的人生,他们也有和普通人一样的快乐,一样的爱,一样的人生。很多时候我们也以为全世界别人都比自己正常,所以走在马路上,商店里,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连接,因为别人都那么享受阳光,而我们,却是那么悲伤和孤单,有那么多不为人知的心事,哪里有连接啊,哪里有归属感啊?电影里,看到他们在几个平方米的家里拥挤着,我觉得是心安的,那就是他们的地方,就像老鼠就该在老鼠洞里,那样是最安全的。可是如果你走到街上,游玩在海边,反而我开始担心他们,担心什么?我自己也不知道。
妹妹树里的妈妈在家里被丈夫打,然后眼露凶光地想打树里,那样子,真是可怕。我会想到自己,会不会也有这样凶狠的心呢?每个妈妈难道不是天生就爱孩子的吗?怎么会有这样道貌岸然的父母,出来见人就像一对璧人,在家里的行为就像是禽兽。用熨斗烫女儿,5岁的孩子宁可流浪也不肯回家。哪个孩子不是干净地像一片纯净的天呢?树里在哥哥离家一天后,开始担心哥哥,令到她的临时妈妈说了一句话,“没得到爱的孩子应该不懂得爱啊,她怎么懂得关心哥哥呢?”也许,每个人都是懂得爱的,只是我们长大了,就不敢爱了,不敢关心人了,可是小孩子,只要有人真的爱她,她就会去爱那个人。我天天说爱自己的孩子,爱很多人,到底有多少是真心付出?
妹妹树里的衣服被烧掉,代表一个旧的,被虐待被父母错误对待孩子的消失,一个新的,被爱的被善待的生活的开始。尽管树里还是难逃命运安排,再一次回到亲生母亲身边,可是她毕竟体验到了一段真正的爱。
没有血缘关系就一定没有爱吗?什么是爱?什么是超越血缘的尊重与善待?这是电影一直要讨论的。爱是好的物质吗?爱是让孩子接受教育吗?爱是给孩子很多钱吗?导演是枝裕和是个必须要记住的名字,他用很多细腻的男人笔触,告诉我们,真正的爱就像山间的清流,缓缓地流过你的手心,让你心里清澈明亮,却没有凉意;真正的爱,就像山谷里的阳光,照在地面的草地上,你可以站进阳光里,享受那份温暖,也可以走出光影,它不追你,星移斗转,它常常在那里。
例如,小姨在软色情馆工作,有时候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客人。晚上睡觉的时候,奶奶会忽然问小姨,“你今天有不开心的事吗?因为你今晚的脚很凉。”这么细腻的关心,在电影的最后,当警察告诉小姨,每次奶奶都从她父母那拿3万块钱的时候,小姨有点困惑了,“难道她是因为想要钱,才要我和她住的?而不是喜欢我这个人?”爱吗?不爱吗?真的爱吗?还是为了什么而爱?这不也是我们常常在问自己问别人的吗?
小姨会问姐夫,“你和姐姐都在什么时候上床?”姐夫,也就是家里的爸爸很不自然地说:“我们几乎不那个了。”就是这么细腻而直戳人心。性是多么重要却是多么没有地位的东西?性爱也是爱的重要的方面。
哥哥估计10岁了,在海边游泳的时候,看到小姨的大咪咪,目不转睛;爸爸看在眼里,在和哥哥下海冲浪的时候,问他是不是喜欢看咪咪,是不是早上起床身体有个地方会胀起来。。。在谈笑之间,青少年性教育的议题,就这样轻轻松松解决了,我很喜欢这样亲和的爸爸。
妈妈对妹妹说,“如果她说她爱你,还打你,那她一定是撒谎;如果有人爱你,就会像我这样,紧紧抱着你。”妈妈边说边紧紧抱住这个路边捡来的孩子,那个镜头之下,抱得那样紧,我都觉得快要变成一个身躯两个头的怪人了。
其实我也是4岁进入到姑姑家,就算姑姑和我有血缘关系,姑父也和我一点血缘关系都没有。我也常常会有妹妹树里(玲玲)那样的疑问,她们是真的爱我吗?我有哪点值得她们这么珍惜我呢?记忆中,姑姑会把我抱在腿上,在其他4个孩子或者更多邻居家孩子的目光中,开心地告诉我,我是她的心,我是她的肝,我是她的鱼,我是她的肉。记忆中,姑父带着我满大街地走街串巷,胡乱在无聊的日子到处溜达。
一个人自我呼唤的时光有两次,第一次就是10-11岁,在我10岁的时候,我自己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离开姑姑的家,回到父母身边。这个决定完全是我做的,今天看来,我是一个内心非常有力量的人,其实我也觉得我想开始闯荡天涯了,安全感足够让我离开温暖的保护。
片中,哥哥一开始也是以为偷偷摸摸不上学的生活就是他一生的状态。可是在杂货店的老板老爷爷的一番话中,他也在开始懂事的年龄明白了,这样的日子是不对的,虽然有很多温情,可是却和别人不一样,总有些什么不一样。自己的爸爸不象爸爸,妈妈不象妈妈,奶奶死了又不能说,而妹妹,又成为下一个痛苦地偷偷摸摸的自己,他是家庭中唯一一个有勇气有力量有希望打破这个不正常的平衡的人,于是,他为了自己,为了妹妹,故意被抓,让警察进入家庭。
导演并不是为了鼓励这样的小偷家族,也不是为了鼓励大家都来自由选择家庭,而是让大家去思考,我们每个人作为父母亲,子女,我们是否在爱着自己的孩子和父母,是否真的给到了家人所需要的温情与温暖?而社会的教育,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是否也从人性的层面去考虑了每个人,他是不是活得开心,温暖,被爱?
(这断断续续写的。感觉还有奶奶的部分没有写到,就到这里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