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主的新书,目前已经上市了。
我在当当买了电子版,一上午看了一大半,想着去写书评,就看到豆瓣有位网友的点评。
这让我不得不再重提鸡汤这个话题,顺便猛踩几句天天发奋的学习党们。
以下贴在本书的豆瓣书评页面,转贴过来,中枪不负责。
近两年人们对总结经验,自我分享型的作品开始口诛笔伐,给他们冠上了一个名字叫做【鸡汤】。
我曾经一度很反感这个词,因为我的文章也一直被归为这个范围,但我却始终觉得,把自己人生的经验和过往总结出来,给他人一些启发,有一些帮助,这是身为作者的本心和意义。
我认为的鸡汤,往往是自己没经历,打开书本看到的就是各种引用,或者纯粹臆想,所以当苦心分享的人被归为这一类,多多少少还是有些委屈。
鸡汤的反义词目前是干货。
干货这俩字被一大堆的学习党所追捧,希望读有所得,学有所得,整天跟着各个大V跑,嘴里全是边际效应、模型、原理等各种自己也搞不懂的词儿,参加了一个又一个打卡群,付费买了一拨又一拨的课程,被训练营的最后仅有XX席位一次又一次的忽悠,听了一节又一节的微信课,但是,焦虑一点没有减少。人生也没有半点改变。
学习,都需要投资,你以为你花了99块就收获了知识?
你以为你付费了399,21天就变成另一个全新的自己,别做梦了。
你获得的哪是什么知识,不过是信息。
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你熬的小脸蜡黄,不过是中了学习干货的鸦片而已!
复制牛人的模式,并不会让你成为牛人。
参加一个训练营,就以为得到了变现的法宝,那从一开始你就已经歪掉。
读一本书只是掌握了一些新名词,成为你吹牛逼的资本,那你还不如不读书。
听别人讲书就以为懂得了这本书的精华,你不过是在自欺欺人。
学习,是如今这个时代最大的消费名词,但其实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以及学什么。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改变,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和认知边界,而且当你把你看似努力的,每年读一百本书这种傻X的目标,能换成每天空一个小时思考的时候,或许你才开始找到了学习的门槛。
我们都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所以学,是输入的过程,我们要输入之前需要反推自己的学习目的和目标,你看这些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你把日程表排的特别满,解决不了你内心的恐惧,对前途的迷茫,以及糟糕的夫妻关系。
你确定了你要解决的问题,再【有选择性】的输入,之后读完、看完、听完之后不是打鸡血,而是去践行试验一下,最后当这些道理、试验在你身上有各种各样不一样的反应的时候,你需要通过思考做调整。
那些干货都是药,但你都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乱吃各种药,你说你是不是脑子有病?
秋水这种写书的作者,就是亲身帮你试验过的人,她分享的经历和心得,不是为了让你一比一的复制,因为你不是她,你的生活和她的状态不一样,你要看的是,她怎么认知世界,怎么看待,怎么总结,甚至是怎么处理问题的方式,这些行为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能指导人生的大道理,最后归结的依旧是那么几个。
但因为道理太枯燥,经历太痛苦,所以我们才需要别人去试验后,帮感受告诉我们,你付的钱只是听别人说反应的钱,它不能支持你按这个药方,吃下去就一飞冲天。
你自己的病,自己最清楚,你自己的方子,是按照别人的反应之后,总结、试验和微调得来的。
所以当一个所谓的干货学习者,拿到一本书看了两页就说,这就是一本鸡汤书,其实直观的反应就是你自己本身的可笑。
如果你真的是一个干货学习者,你要至少拥有一定的总结能力,一定的输出能力,一定的系统逻辑建立的能力。
秋水的这本书并不是打开之后告诉你成为大V的十个方法。
你能看到的是,她在“知识管理专家”这个光环下的思考方法,关于个人品牌,关于自我认知,包括关于学习和努力这件事的看法,以及她如何克服孤独感、恐惧感、还有漂泊感,如何与朋友相处的方式等等。
很多事,往往最简单的也是最普世的。
而往往因为简答,就很容易让人忽略,甚至是刻薄地说,这还用你说,这个道理,我早就知道啊!
可,你如果真的知道,你相信么?你去做了么?
现在有人相信,并且去做了,之后她告诉你,我相信了这个道理,去做了之后,我收获了什么,得到了什么,也走了什么弯路。然后你又说,这不就是兑了水的鸡汤么?因为说来说去,还不是我懂的那些。
所以你看,你哪是真的喜欢什么干货,你不过是喜欢琳琅满目的名词和定义而已。
成甲老师在《好好学习》当中说过这么一个笑话:
明明想学骑自行车的人,最应该了解的原理就是,如何掌握平衡感,并且体会平衡感。
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往往去做的人都害怕摔倒,于是一干痴迷的学习者都错误地把焦点放在了,如何学会21一种花式蹬脚蹬子的方法。
你就是学了两千一百种蹬脚蹬子的方法,也依旧不会骑自行车。
这就是为什么别人总是说,听了那么多道理,你却总是过不好这一生。
这就是为什么你追求了大半年干货,到头来却依旧还是焦虑迷茫不自信的原因。
跳出来,换个角度看看,秋水的这本书写给的就是那些在快时代里慢都慢不下来的瞎忙一族。
别再无意义的打卡进群学习了,停下来清清脑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