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讲“意诚而后心正”,心正是明道理后的实践,在八条目中,格物致知注重的是明道理,正心是明道理后的运用。不同于格物、致知和意诚,《大学》对正心的记述是从反面证明的,“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人的愤恨、恐惧、好乐和忧患是由心中产生的,常常产生于自己本身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昨天说到,人应该正视自己,不自欺,那么正心便是在社会上行走不自欺。社会有很多不容易,例如今天遇到的两位小朋友,虽然看似发生了一些矛盾,但是认真来看,每位下朋友身上是有很强烈的有点,坦然的面对自己经历,对于非不要放在心上,做事顺心很重要。
人的愤恨来源于无奈,恐惧来源于害怕,好乐来源于享受,忧患来源于对未来的担忧,这些情绪产生于心便能影响到心。所谓“郁郁不得志”,心中郁气堵塞,通气不畅,而造成五脏不能正常工作,毕竟心脏是供血的基础。而五脏不能正常运行产生的便是疾病。从医学来看,郁结于心对于女性来说是子宫癌和乳腺癌,心不顺,气不通,肺不畅,胃不好,最终会令自己精神越加紊乱,形神消瘦,人自然会被气所害。
通常来说,心正是间接影响身体,毕竟人本质上是吃喝拉撒,而减少吃喝自然会影响身体。意诚和心正一个是对内相处,一个是对外相处,但本质上是与自己内心相处。意诚是坦诚的对待自己内心,而心正是在自己与社会之间相处过程中客观的处事,而客观的处事需要我们以感恩取代愤恨、忏悔取代恐惧、极简取代好乐,反省取代忧患,面对不平我们不要总是去寻找其中所欠,而是要以感恩的心去对待自己所经历的事情;面对自己对别人的辜负,不要恐惧对方的报复,而是以忏悔的心态去坦然的补偿自己的过错;面对自己无尽的欲望,应该有效的控制,选择自己所必需的而放下自己所拥有的,减少自己对整个社会的依赖,自然能够更加自由;面对未来的迷茫,不要不断的担忧,而是认真回想自己的经历,反省自己的过错,然后将自己的人生经验进行总结,在未来的人生中以自己的经验为自己铺一条大道,若是能够做到这几点,自然能够神清气明,内心安静,人正气壮。
儒家讲五常,仁义礼智信,而五常对五脏,仁应肝,义应肺,礼应心,智应肾,信应脾。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将“仁”做好,肺通。“五常”字代表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是人在社会中道德处事准则,按照这些标准请示,人会坦然,所谓“义气凌然”应该就是如此,或者可以这样想,人在做好事帮助别人时,总会不由自主的抬头挺胸,这样对于呼吸来说是很有利的解释。
人性本善,人性中是有不愿意伤害他人的潜意识,有向好成为君子的想法,因此在意诚中其实便已经为自己制定了一系列的处事准则,而心正是我们遵照我们为自己设下的准则在社会上生存,这应该就是目前我理解的心正。不过不管怎样,随时随地的执行心正是较为困难,这需要坚持。但成果很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