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专注”作为一项能力或者说一种品质,已经越来越被当下社会所重视。
无论从学习到生活、从工作到关系,“专注”都能让我们更加高效。
我们都知道专注对自己的巨大好处,只是真要自己静下心来、全神贯注哪怕仅仅一个小时去完成某一件事情,却绝非易事。
我们身边不乏聪明的孩子,按老师和家长的说法,这样的孩子“只要努力一点认真一点就一定能够拿到好成绩。”
但越是这样说孩子却越不认真,或者是监督一下就认真一下专注一下,一旦背后的视线离开,又重新回到“魂游”的状态。
哈夫从旁解读:
无法专注,往往跟我们内在的“消遣性好奇”有关。
当我们无法从“认知性好奇”里得到满足,往往就是“消遣性好奇”的开始。
认知性好奇的满足是需要过程的,而且无论最终能否探寻到答案,我们都可以完全处于一种专注的心流状态,同时满足自己的好奇感。
但这个过程一旦反复被打断或制止,就容易形成制约,也就是说再次遇到能够激发认知性好奇的事情,就容易激发起曾经被打断或制止的经历引发的焦虑感。
这就是人们更容易放弃对认知性好奇的探索转而投奔消遣性好奇的原因了。
每个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源自我们的经历,造成无法“专注”的根源,往往是成长过程当中曾经被打断的碎片。
就如我们看到孩子专心致志玩耍的时候会提醒他要喝水,或者他们在认真砌积木的时候硬要他吃一点食物、一块苹果。
我们这样做的目的确实是爱与关心,同时这其实是在不小心之下将孩子原来可以长时间的专注变成片段化,时间长了次数多了甚至成了碎片化。
习惯的养成需要得到获益感,而无论是被打断去吃东西还是喝水,小孩子都可以从中受益,更别说还可以从喝水和吃苹果中得到父母的首肯和认同。
于是,孩子们内心之中会渐渐感到碎片化的正常,进而慢慢变得不容易专注。
能够引发专注的,通常是有趣的有挑战性或者说是有吸引力的事物。
举个例子就是孩子刚刚学会站立开始学走路的时候,他们会无时无刻体验着专注。
甚至全身每一粒细胞、每一根肌肉、每一条神经都被激发起来,这时候的孩子是如此的全力以赴,而处于这种全情投入状态之下的学习又是如此的卓有成效。
当然,当孩子真的能够挣脱父母双手独立行走,直至最后变得健步如飞时,之前那种专注与紧张就会慢慢减退。
直到我们几乎忘记了“走路”这回事的时候,走路已经完全变成为一种无须特意关注的自发性的能力。
当然,在我们的经历里类似的体验绝非少数,骑单车、学游泳甚至煮面条、读拼音都有类似的情形。
这里面是否可以让我们多一些发现,到底什么样的情形之下,更能激发人们的兴趣和专注度呢?
如果还需要再找一个例子,那当然就是让父母苦大仇深,同时也是孩子专心致志、废寝忘食的电脑游戏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孩子在电脑游戏面前变得如此专注甚至可以形容为无法自拔呢?
任何吸引人的游戏,都有几个共通的地方:首先就是过关后能够得到的成功感,这是每个人都期待得到并享受的感觉。
当然,仅凭这个不足以绑定孩子,因为电脑游戏的另一个“杀手锏”,是获得成功感的过程中充斥的各种挑战与摩擦。
而且这样的挑战足可以让游戏角色“失败”甚至“死亡”。
游戏之所以“好玩”,正是这种富有成效的挫败感发挥着作用。
“挫败”是无法吸引孩子的,吸引人的是游戏中他们付出的努力都能够得到及时的回馈,而且他们会从回馈中发现自己的进步——这一局1000分,而下一局已经1500了。
就算依然无法“通关”,但明显看到了进步,这是游戏最大的特点,能够让参与者及时得到回馈并因此带来的满足。
这正是孩子们在现实世界最不容易得到的,他们实在太需要这种及时肯定的回馈信息了。
哈夫从旁解读:
就如前文描述孩子学习走路的经历,我一直坚信孩子是专注和努力的,特别是刚开始学习的时候。
但孩子的成长的确有阶段性,有时候他们的表现并不如自己和爸妈的期待。
这时如果我们看到的,只是孩子并不如意的表现与成绩单,而非他们在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进步的话,这张成绩单就很有可能成为了实实在在打压他们心情的挫败感。
孩子经常在这种心情之下,慢慢就会感到学习的无趣、乏味甚至难受。
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孩子成长中的挫折变成带有“摩擦”同时富有成效的挫败感。
也就是让他们在看见自己努力和收获的基础上,同时又能够面对不足、失望与挫败,这确实需要父母能够拥有像电脑游戏一般,可以及时反馈孩子进步的能力。
而这种回馈正是保有孩子对学习兴趣与专注的原动力。
某种程度上说,只有这种原动力被保护了,孩子才有可能从学习里获得“受益感”。
这时候,学习才有机会成为爱好,孩子才有可能专注、用心、更加努力地投入进去。
这样的学习完全可以成为需要通关的游戏,遇到挫折一次次尝试,总是会过关的。
而且一旦过关孩子就会将之前学会的知识与能力储备下来,作为继续挑战下一个关卡的动力,然后再次得到反馈再次面对挑战,这才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这里还有必要揭示一个大家容易忽略掉的细节,那就是电脑游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复活。
也就是说假如游戏角色在这一局里无法应对挑战“挂掉”了,依然可以从头再来。
这是一个隐喻,意味着学习成长道路上迎接挑战,有可能会成功也有可能是失败,不仅会遇到挫折,还有可能“犯错”。
这时候,孩子们需要的是父母的允许,允许他们从中总结,在犯错里得到成长。
最重要的,是我们愿意给他从头再来的机会。
归根到底,孩子能否达至专注的状态,考验的并不是孩子,反而是考验父母我们是否能够淡定而不焦虑,能够及时给予孩子正面回馈,能够给予他们更加安全的成长空间。
这是我们的责任,同时也足够让我们好好努力和专注地学习好一阵子了!
免责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均为原创(所选图片来源网络),仅代表导师个人观点,请自行评估是否恰当与适合。传播及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果与本公众号和导师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