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7年2月15日,青岛市政府出台《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方法》,其中规定中小学校对影响教学秩序的学生,可进行直接惩戒,且应将惩戒规定向学生公开。此消息一出,迅速引起广泛讨论。赞成方认为,中小学和教师应该拥有“惩戒权”,小惩戒对孩子成长有积极意义。反对方则认为,中小学和教师不应该拥有“惩戒权”,惩戒容易助长体罚学生现象,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态度中立方认为,学生犯错应该惩戒,但需明确惩戒的范围和方式,把握好惩戒尺度。
对于这一问题,你是怎么看的?情节和材料和现实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花枝不剪难成材
新密市第二高级中学 语文组 王宝松
君不见江水滔滔,浊浪排空,劈山导海祸患除;君不见病树枯木,枝横叶斜,花枝不剪难成材;君不闻树木如树人,修枝裁叶木条达,故曰:惩而后戒人才成!
近日,关于青岛市政府出台之可对学生进行适当惩戒的《中小学管理办法》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余以为,论此当及“教之本源,唯有正本清源,方能拨云见日。
<一>正本清源,“教”字当中有惩戒;
观反对者之论,始信明“教”之本源者鲜矣。从“教”字甲骨文来看,其形如“
”,生动形象,意义深广。左上乃一“爻”字,即算筹,古人作算术之具;左下一“子”字,喻所教之对象也;而右边一“夂”字,意为“一手持一鞭”。汉字以形表意,“教”字即“手持一鞭督人之行”。可见“教育”的本源是蕴含惩戒意义的,并伴随其发展始终。而没有惩戒的教育便成了脱缰之马,迷航之舟,误人误己,贻害非浅!
<二>不惩不戒,有惩而后能戒;
何为惩戒?“惩”即处罚,“戒”即警戒,戒除。惩是手段,戒为目的,二者相辅相成。古语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以此言论教育,则有驰无张不成文武,有戒无惩而戒不得彰,即没有惩戒作保障的警醒是低效的,是难以达到戒除目的的。
佛语曰:“当头棒喝,顿悟成佛”,这就是佛法中的惩戒。禅宗的教义告诉修行者:戒尺之下,俯仰之间,惟亲历其苦,身受惩戒,而后能守戒律清规,进而顿悟成佛。而今人亦常常拿“当头棒喝”来喻对受教者执迷不悟时所行的有效手段。
<三>小惩大戒,情形不同法不一;
惩戒并不等于简单的体罚,余以为,惩戒按施惩方式与受惩程度可分三种,即态度惩戒,语言惩戒和行为惩戒。
孺悲求见孔子,孔子托辞不见,及孺悲出门,孔子抚琴而歌,使子闻之,耻之,以使其省已之过,此态度之惩戒。
宰予白天睡觉,不事问学,孔子谓其“朽木不可雕也!”以警其过,此语言之惩戒。
冉有多艺而有政才,然其助季氏理财,违孔子“均寡之论”,孔子让弟子们对其“群起而攻之,鸣鼓而击之”;孔子主持丧礼间,原壤母丧不守,孔子以杖击其胫,原壤躬身肃立,终身受教。此行为之惩戒。
惩戒是门艺术,方式多样,效果不一,用时应酌情变通。
<四>三尺戒尺,自古英才多砥砺
自有教育诞生之日,即是惩戒施行之时。三尺戒尺,砥砺英才,修枝裁叶,良木乃成。苏子曰:“惟教而不改,而后惩之。”正是苏母程氏对少年苏轼的严格教育,才造就了一代大家,光耀千古。明代贤相沈鲤,手持戒尺,严守教律,一时俊杰云其门;鲁迅之严师寿镜吾,悬戒尺于学堂之上,而三味书屋里有了那个“早”字;少年邹韬奋背《孟子见梁惠王》一文,桌旁放两尺阔板,稍有偷懒,就要挨板,以至右掌发肿半寸之高;郭沫若少年偷园中之桃,受严责而后终生不忘。
呜呼!环顾当今教育,言论汹汹,大言凿凿。言反对惩戒者,言赏识教育者,殊不知教之真义,育之本源。不惩则无有大戒,不戒而人不得育。
“戒尺”对我们这辈人来说也许是很陌生的事物了,然自有斯物起,受教育者始知何为“师道尊严”,何为“天地亲师”。教育不是万能的,而不惩戒的教育是万万不能的。对于当今习惯于只赏不罚的学生而言,这种只驰不张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不能构建受教者之健全人格。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班有班律,惩戒教育即是深刻的法治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学校如社会,倘在校就没有接受过一定的惩戒教育,将来走向社会更不知法为何物?无怪乎“殴师”“刺师”之恶行频频见诸报端。君不见京都恶少李天一,打人在前,强奸在后,锒铛入狱,人嫌其轻;君不见西安恶子药家鑫,肇事在前,杀人在后,千夫所指,人神共愤!
张弛之间,文武之道,有文有武,君子彬彬,切不可扬驰而废张,不然,人才之不成也!
又是一年春来,东风拂槛,园绿花浓,见园丁修枝裁叶,想来年郁郁葱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