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女儿一放学就忙得不亦乐乎,她说她把在精品店里买的蜂蜜唇冻和变色戒指带到班上给同学们欣赏,不料大家都特别喜欢,纷纷要她代购。
女儿问我:“妈妈,你说这个唇冻和戒指该定个什么价格合适呢?”
我一听惊了,这是做生意的头脑呀。于是问她:“你是什么价格进的货?”
她说:“精品店清仓,全场三折,折后价唇冻4.5元,戒指3元。我可以全部按原价卖吗?把唇冻定15元,戒指定10元。”
我说:“是不是贵了点?”
女儿想了想说:“那唇冻就7元,戒指5元吧?”
我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于是女儿到精品店里又采购了一些货,第二天一去学校,就被同学们抢购一空,有些没有买到的同学还拜托她再采买一些回来。
今天她收回了所有应收账款,数完一摞一元面币后,从中拿出本金归还于我,高兴的对我说:“妈妈,我赚了二十多元呢!”
我心里也是替她高兴的。虽然赚得并不多,但我看到她满满的成就感。这几天一放学就到精品店精挑细选商品,次日到学校再送给订货的同学手里,并收回相应的款子。每一个环节都没有出错。这份办事的认真和积极值得我欣慰。
可能有人会认为一个九岁的孩子就学着去赚钱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学生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才对。再说花那么多功夫赚这么点钱简直就是浪费时间。而我不这么认为。尽管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女儿并没有占用太多时间,去精品店挑选的时间也才一二十分钟,至于到学校里送货收钱都是利用下课时间,并不耽误学习。这件事我是鼓励和支持她的。因为一个人除了智商和情商,财商也是很重要的。
自从上次她爸爸表扬她写诗写得好奖励了她一百元后,女儿的财商开始显现了出来。之前我一直没有重视过财商的培养,没让她管理过大额的零花钱,而是她需要什么我都给她买回来,她几乎很少拿过钱。以至于她只要一看到什么喜欢的玩意儿,不论多贵都想要买回来,从不考虑价格。还经常跟我抱怨她的同学们都是几千元的零花钱任由支配,而她才一二十元零花钱。
她拿到她爸爸给她的奖励后,突然变得吝啬起来。在超市里买东西总是先看价格,太贵的不买,已经有了的也不买,能不买的都不买。有次她看到一瓶特别喜欢的饮料,平常喝过的,大约要七八元,她站在货架前犹豫了很久,我对她说你就买一瓶吧。她对我说太贵了。我说该花的还是要花啊。不能因为节约降低了生活品质。她回答说喝饮料对身体也不好,不如回家喝水健康。她还对我说今年她都不买衣服了,而且想把不需要的玩具在学校搞二手交易活动时卖出去。我惊奇的望着她,仿佛她在一夜之间长大了,懂得了最基本的理财理念:开源节流。
众所周知,犹太是全世界最富有的民族,他们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财商。财商教育首先要克服对金钱的两大问题:贪婪和恐惧。贪婪是指人不要沦为金钱的奴隶,只知道积累财富而不知道如何面对和管理财富。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曾说他将把自己99%的财富捐给慈善机构,比尔盖茨也坦言不会把大部分财产留给子女。他们都认为多余的财富留给子女只会害了后代。他们对于财富并不贪婪,而是让这些巨额财富适得其所,这就是一种正确的财商。
林则徐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子孙比我优秀,我又何必再留财富给他们?因为他们能够自己赚取更多的财富。子孙若不如我,再多的钱财对于他们也无益处,徒养了一具行尸走肉而已。不论后代如何,我们都不需要留很多财富给他们。
而反面人物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与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悭吝人》里的阿巴贡,果戈理《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组成了世界文学名著中的四大吝啬鬼。他们对金钱顽固偏执,视财如命,一辈子积金攒银,只为把玩金银当消遣,唯一的癖好就是看到金子和占有金子。与其说他们拥有金钱,不如说金钱拥有他们。
恐惧则是人们对于未来的担忧,认为失去金钱的保护,人们将面临各种未知的困难。诚然,适度的财富可以让我们过上自由的生活。可是过度的缺钱恐惧感则是一种不正确的心态,它将吞噬我们对生活的憧憬和希望,以及失去原本的快乐和纯真。犹太人教育小孩时是让其先认识财富,理解财富,然后才是积累财富,运用财富。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据说炒股赚了几千万,可是他从不懂得享受生活,不舍得给自己做一顿美味可口的饭菜,总是随便打发自己的胃口,不舍得去旅游,放松心情缓解压力,不舍得停下来休息,每分每秒都用来赚钱。最后由于操劳过度,英年早逝。哪怕他再多赚几个亿,他还是一样的生活,背高仿的包包,一双鞋穿数年烂了还舍不得去修补。一辈子省吃俭用,不乱花一分钱,只为把所有的钱全留给儿子。
这样的人生我是望而生畏的。或许这与他从小苦日子过怕了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就像《人民的名义》里吃杂酱面的赵处长因为穷怕了所以对财富才有种变态的依恋,骑着电动车偷摸去那个不敢住的豪华别墅里欣赏那一面墙的金钱。如果可以重来一次,他们还会不会把赚钱当作人生的唯一目标呢?
据说犹太人送给孩子的第一份生日礼物是股票,犹太人更注重实际的东西,他们认为股票比玩具更有意义。这是他们独特的财商教育。犹太人也从不贬低捡垃圾的人们,他们觉得垃圾脏但钱不脏,捡垃圾是靠自己的劳动所得,赚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合不合法之分。这和我们国人的教育观念是截然不同的。我们有些人认为哪怕饿肚子也绝不能去做那些看起来低贱的活儿。比如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总是被人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这就导致了很多人对于金钱的错误理解,认为只有高级轻松的工作赚取的钱才是干净高尚的,而做低级辛苦的工作都是可怜可悲的,这样的观念会造成孩子们嫌贫爱富的思想。
如果女儿将来在放假期间,通过洗盘子,摆地摊,发广告传单,做钟点工,甚至捡塑料瓶来赚得生活费和零花钱,我想我都会支持她。因为能做这些事的都是坚强自信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