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tong),去声。
形声字。疒,与疾病有关。
《说文》里说:痛,病也;《易卦》里讲:坎为耳痛;《韩非子》又说:桓侯体痛。这都说的是身体的生理痛。
也指心理上的痛,纯粹主观。当然,剧烈了也伴有生理痛。比如:《子夜》里“曾沧海捧起另一枝烟枪,滋滋地抽烟,一面在心痛那枝断成两半的象牙老枪。” 张柏芝唱“心痛得不能呼吸”,就是心理痛影响到生理了,快窒息了。
诸葛亮讲“叹息痛恨”,突出了痛的第二个意思——“恨”。
老杜的“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这说的是痛的第三个意思:痛快淋漓啊,酣畅啊!
除此之外,还有,严厉严苛之意,比如:痛斥;彻底之意,比如:痛改前非。
总而言之,如果说痛,好像还不是很痛。
疼(teng),阳平声。
形声字,疒,冬。“冬”一意为:一年到头结束了,大约是疼到头了,不能再疼了。
《广雅》里说:疼,痛也。本意还是来源于身体的痛。
但有趣的是在于,中国人说不同身体部位用的字不同。比如:“头痛牙疼三日卧”(by 白居易),头是痛,而牙是疼,大约是牙疼甚于头痛,虽然都是生理的痛。
疼,第二个意思是疼惜,疼爱。这就跟痛没啥关系了,多表达了长辈对晚辈满心的爱。大约是物极必反,为了表达爱惜爱怜,我们已经达到了痛的终极点的反面,所以,疼爱了,疼惜了。
故而,如果说疼,那应该是真的很疼,比痛还要疼。所以人们经常说:心疼。
有时候,疼与痛,会放在一起用,“痛疼”或者“疼痛”是经常会被用到的词语。
英文里就相对简单些,不管疼还是痛,都可以是“pain”,如果身体某个部位痛,就加个后缀“-ache”。
当他们说心里难过的时候就用了别的词,比如“sufferring”,“distress”,“misery”,表达不同的消极心理状态,这些词,也有疼的意味,但不专注于疼,还表达了承受着,失望啊,消极啊,压抑啊……似乎涵义更丰富。
无论疼,或者痛。惟愿我们认清,努力不疼痛,或者尽量降低疼痛,以自救,以自愈。
孙频有本小说,书名单字一个《疼》,讲述了五个疼与痛的故事,故事一个比一个震撼,疼里包含了痛。腰封上写了一句话,可以说是非常的很好:“在清醒中疼痛,在无望中救赎”,推荐之。「顺便轻微感谢一下几年前那位送书者^_^,以疼赠之,意在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