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读书札记231】读书再多也成不了神仙

朱子晚年定论》08 答潘叔昌

示喻“天上无不识字底神仙”,此论甚中一偏之弊。然亦恐只学得识字,却不曾学得上天,即不如且学上天耳。上得天了,却旋学上天人,亦不妨也。中年以后,气血精神能有几何?不是记故事时节。熹以目昏,不敢着力读书。闲中静坐,收敛身心,颇觉得力。间起看书,聊复遮眼,遇有会心处,时一喟然耳!

潘景愈,字叔昌,潘叔度(名景宪)之弟,金华人,兄弟俩都是吕祖谦的门人。朱熹先后让自己的长子朱塾和三子朱在到金华拜吕祖谦为师,后朱塾娶了潘景宪的女儿为妻,朱在娶吕祖谦女儿为妻。

潘景宪性好藏书,于书无不博览,建有藏书楼为“可庵”,楼左为“庶斋”,楼右为“省斋”,藏书万卷。

潘景愈写信给朱熹说,天上没有不识字的神仙,意即高人都是有学问的,治学当多读书。

朱熹回信说,这个观点有失偏颇。朱熹看玩笑说,读再多的书,恐怕也上不了天,还不如先学如何上天,等到上天了,再去向天上的神仙请教学问。

人到中年以后,气血精神已经开始衰减,哪有那么多精力去记诵很多故事细节。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男人到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衰老了,生理状况一年不如一年,肾气衰落,记忆力减退,听力下降,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这时候博闻强记的效果已经大不如前,但社会阅历和见识都有了很多积累,世界观也形成了,所以应该多思,多反省,不断加深对道的认识。年轻时像海绵一样,要不断的吸收,少抬杠,中年以后,则凡事应该有自己独立深刻的见解了。

朱熹拿自己举例说,目前已经感到视力模糊,不敢整天一直看书了。因此,经常让自己闲下来,独坐静思,不使身体过分劳累,训练自己把放逸的心收敛起来,这样施行下来,感觉很有收获。

偶然拿起书来看看,看的过程中,不妨闭眼思索,遇到好的文字,突然有所领悟,也是很畅快的事。

朱熹34岁时写成《论语要义》,44岁写成《论语正义》,之后写《论语集注》、《孟子集注》、《论语或问》、《孟子或问》。60岁开始撰写《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大学或问》、《中庸或问》等,他在临死前三日还修改《大学·诚意章》的注释。

朱熹的行为似乎与这封信的观点不符,或许有以下几种解释。

一、王阳明只截取了信中的一段,没有上下文和背景,因此这段话不能反映朱熹关于治学的完整主张;

二、实际上,朱熹并不是一味提倡多闻而支离,他明确提出,治学要先读《大学》,立其纲领,通得《大学》,去看他经,方见得此是格物知事,此是正心诚意事,此是修身事,此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事。学者贪多求博,那是没有真正领会朱熹的本意。而王阳明把朱熹立为靶子进行批评,或许也只是择其一端。我看现在的辩论大赛,一方故意曲解、极端化对方的观点,然后加以引申批驳,也是比较常见的。

三、朱熹注解四书,不是为了注解而注解,而是把自己一套系统的理学理论通过四书进行阐发,加以宣扬。

有意思的是,哥哥潘景宪却表达了完全不同的观点。

朱子晚年定论》09 答潘叔度

熹衰病,今岁幸不至剧,但精力益衰,目力全短,看文字不得。冥目静坐,却得收拾放心,觉得日前外面走作不少,颇恨盲废之不早也。看书鲜识之喻,诚然。然严霜大冻之中,岂无些小风和日暖意思?要是多者胜耳。

潘叔度说,多看书对致知很少有帮助,朱熹表示赞同,并说自己以前心外的功夫下得太多,恨不得自己眼睛早点瞎掉,就不会做这些无用功了。

朱熹说,冰天雪地的日子,也有阳光和煦的时候,就看谁更强了。这句话有点令人费解,我暂且这样理解,多读书对致知也不是没有帮助,但益处毕竟是有限的。冬天的阳光怎么可能战胜冰雪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