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刚看完弗朗丝·盖兰的《衣橱里的女孩》,合上书页,我心里一直在设想这样的场景:如果让我整天带一群孩子,负责他们的衣食住行,我会怎么样?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想方设法赚钱养活他们,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整天生活在嘈杂和孩子的哭闹声中,忙不完的家务,睡不好觉,没有自由,我想,对大多数人而言,这样的生活不让人奔溃才怪呢!
可是,有这么一个人,她不仅独自抚养自己的三个孩子,还抱养了别的孩子,而且这两个男孩还是先天弱智。这还不算,她需要工作,她的身体也不好,癫痫经常发作。你是不是觉得她疯了,我也不能理解,但是,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衣橱里的女孩》就是作者弗朗丝·盖兰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了这本书。
弗朗丝·盖兰的命运可以用悲惨来形容,5岁开始,被祖父性侵,这种折磨持续了两年多,直到祖父去世。之后,继母又开始对她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虐待:做家务、早起、挨饿、随时随地的家暴,甚至不让她睡在床上,而是将她塞进了衣橱······对这一切,她的亲身父亲视而不见。直到16岁,政府对她的补助取消,继母在她身上已无利可图,于是她被继母赶出家门。在文中,弗朗丝甚至不愿用继母二字,而是用她代替,可见弗朗丝心里的伤害有多大。
一无所有的弗朗丝带着一身伤病在外找工作,幸运的是,她遇到了很多好心人,并且有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可是,童年的身体摧残让她患上了多种疾病,特别是频繁发生的癫痫让她一次次地住院,当然也因此失去了工作······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这些遭遇发生在我的身上,我会怎样?难以想象。不要说这么多的遭遇了,只是一条,也许就会置我于死地,如此残酷的家暴会让我无法面对眼前的生活,身体的疼痛会让我悲观厌世,我会抑郁、会发疯、会整日以泪洗面,活在阴影里无法自拔······
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却生出了一个想法:等我长大后,我会有很多孩子,我不会像家人对我那样对待他们,我要给他们所有我不曾得到的善待。虽然被虐待,但在弗朗丝的心理,仇恨并没有生长,而爱的种子却在萌芽。她这样想,也这样做了。
弗朗丝决定成为母亲,要说的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欧洲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愈来愈完善,普通民众都能够享受教育、医疗保障,这也是弗朗丝能够治病和养育孩子的社会环境。弗朗丝生育了三个孩子,因为某种原因,她成了单亲母亲,独自抚养这三个孩子。三女儿玛丽出生时,因为是早产,在医院待了八个月,多次被医生判断为不能活下来,可是,她硬是用信念和母爱让她的小女儿顽强地活了下来,而且活得很好。我想,那些孩子身上有一点缺陷就抛弃孩子的父母,真应该好好看看这一段。
后来弗朗丝遇到了她的丈夫盖兰,因为弗朗丝的身体已经不能再次生育,他们一起领养了两个男孩,而且是智障型孩子,在他们身上,盖兰视如己出,倾注了全部的爱。因为生活困难,盖兰需要工作,为此,盖兰开始帮别人带孩子,同样地付出了她的爱。
我曾经是个没有根的小女孩,现在就特别想成为一个树干,而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多地长出枝干。
身受逆境仍然可以向阳生长,在遭遇不公正待遇后,依然选择爱和幸福。不被童年的噩梦所左右,把命运握在自己手里,选择自己的生活。正如封面所说:衣橱里是一个世界,她曾在这里磨砺心灵;衣橱外是另一个世界,她将在那里光芒万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