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旧文字,原文记于17年1月某日。重新修正个别文字标点,授权狮城留学公众号修改刊发。】
虽然曾经读过几年书,现在也偶尔读点书,但一直不敢对读书说三道四。
关于读书的话题,名家大咖说的忒多,醍醐灌顶,如雷贯耳。
儿子读博后这半年,每次周六晚上例行通话,都在十点之后,都在实验室里还没回住处。
几次没有按时汇报工作。问责之后,申诉说想起了来时,就十点多了,担心我们睡下了,就没打电话。
过年回来十来天,有个课题申报材料要完成,翻来覆去的改了好几次。
白天环境嘈杂,几乎每天晚上要熬到两三点,有时甚至通宵达旦。
好几次,早晨三四点起夜,儿子还没睡。
除了说些早点睡之类的废话,只能很无奈地看着。
有点心疼。
转而想到了为什么读书,亦或为什么学习,为什么上学的问题。
这个问题,不是问题,因为名家有很多说法;这个问题,也是问题,因为名家有太多的说法。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于是,就有了头悬梁,锥刺股;有了范进中举,喜极而痴。
上小学,老师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上初中,知道了伟人说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听得最多的,还是父母的絮叨,好好读书,考出去,别再下累死人的庄户地。
初中毕业时,成绩最好的同学,就读了师范,上了中专,成了公家人,吃上了馒头。
高中三年,早晚自习,夜以继日,不过周末周日。终于,一些同学,走进了大学,成了公家人;也有一些同学,告别学校,回家务农就工。
读书,真的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只是,这种读书,过于功利,似乎不是读书真正的意义。
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大学同学不少已经二次三次再就业,当年未能升学的部分同学已经小有成就,大腹便便;清华北大毕业后给没上过专科的老板打工也成了常事。
很多人悲叹,读书改变命运成了过去时。
似乎世界出了问题。
其实,这才是常态,应该还读书以本来的价值;读书不为稻梁谋。
喜欢读书,可以多读一点,读大学,读博士,做研究,探索未知,只是因为能从中找到乐趣,活得充实,而不仅仅是为了谋得一份好工作,成名成家。这样的读书学习,没了读书外的负担和压力,或许能读得更好一些。
不喜欢读书,感觉读书忒苦,就学个营生,早点工作,自己挣钱养活自己,挣钱也不少,活得也很舒坦,劳动最光荣。
读书无关生计,只因爱好兴趣和个人追求。读书不读书,都能生活得很好很快乐,应该是一个美好的世界。
一些国家,水暖工人不比市长部长收入低,社会地位也不比部长市长低,读书也就没有了改变命运的重负;博士开出租也很乐呵,开完出租回家,继续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挺好。
在中国,目前似乎还难以做到,一线劳动者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在很多人头脑中还根深蒂固,尽管已经不高了。
这也是当前很多中国孩子读书读得很苦、很多家长盯着孩子读书盯得很累的重要原因。
其实,刘项原来不读书。
不是说不应该读书,爱读书总是好品质,好习惯,但为什么读书,是个重要问题。
为了读书而读书,很多纠结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当然,这个问题,恐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