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宗海的春风,很绵软。我从绘水苑出来,一下就被这种绵软包围。沿腾龙大道走,总觉得被人环着腰。风,太不像风了,有温柔的质感。季节才到三月中旬那时刚刚开学,在位于昆明呈贡区里尤其是阳宗海边,早晚还是比外面更冷一点,我只要出宿舍,都需要穿上卫衣或者厚一点的衣服。
国土校园里有许许多多的竹子,一丛连着一丛,每根都纤长瘦高,碧绿;碧绿的银杏树,似乎昨天还是金黄的;樱花谷的樱花开得正艳,粉红色的花瓣,不时轻微摇摆,比我先与花相遇的几只蜜蜂,停在上面,我看见它们的双翅,把午后的阳光煽出小闪动。喜欢这样的风清云淡。现在,我与这片土地融合,属于了春风的一个因子。初春,一切都新生过一般,时间被拉长许多,可以晃晃悠悠数着步子走路。
国土的春,犹如岑参诗里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的是让人猝不及防的,可能是在几分钟前,或许几个小时,或者一夜,在你睡觉醒来的早晨,在你身边,在你走过的小道上,蓦然回头,你会发现春天不知不觉地就出现在你眼前、上方或左右,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里,让你惊讶和赞叹春的勃勃生机和幽幽情怀。
国土的春,有独特的轻快,莘莘学子独自闲逛校园却不寂寞。然而闲暇之余我最喜欢的还是在观山楼里,找到一个位置打开一本书眺望远方的阳宗海,大学时间就这样悄悄溜走了,可似乎唯有阅读方可让我那躁动的心有一丝一毫的平静,在书海里我好像可以和那些文人骚客有短暂的联系我也很喜欢这样的感觉,读李白,李白用短短用十四句,八十二个字的《行路难》表现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豪迈气势,激励这一代又一代正在奋斗的人,因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读鲁迅,让我不禁联想是怎样的一个人才有这样的魄力他弃医从文“用笔战斗了一生”唤醒了一个民族,同样在中国文坛上创造了一部又一部像《狂人日记》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读海子,我看到了他对自由对理想的追求,在他短短不到8年的创造历程中,前前后后写了大约200万字的作品。他用那超乎常人的热情和勤奋成就了自己的诗歌时代,我最为触目惊心的是海子对生命存在的那种锥心泣血的体验和对大自然中的黄昏、太阳、大地、草原…这些本原意象的痴迷,也才有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五月的麦地》等这些优秀的脍炙人口的作品,现在我依旧可以朗诵出“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无独有偶文学史上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那柔软的笔和那铿锵有力的文字,他们都给予那些身处困境的人一缕阳光和希望。原来文字有这样的魅力,原来文字可以拯救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越阅读就越觉得你我的渺小,越阅读就越指明了你我前进的方向,在观山楼安静翻开书页,一目十行或十目一行,都很好,这是阳宗图书馆独有的烂漫。
很喜欢在国土的腾龙大道或者是绕学校散步,行走非常有趣,如此时,阳宗海面吹上来的风,似更清凉了。道路两边桂花的味道时续时断,竟有鸟鸣随了来,长短声交织,恕我这是我不能识别的曲目,在风里波浪般起伏。我想要的休闲时光,大概就是这样,不急不躁,随心而行。偶尔参加喜欢的活动,偶尔翻开一本想读好久的书,或许因生活有时候需要按下暂停键,或许因不大喜欢被人催促的旅程和事情,大学的竞争尤为激烈,而我却觉得阳宗海的风吹过脸颊的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上学时读徐霞客的《游太和山日记》,其中有句:“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当时迷得心神出窍,总想这是种多么悠哉的日子:春天里,开满桃花和李花的山间,一个人慢慢悠悠地走着,山风扑面,不用上课,不用思考,不受人限制。随性,读书写文,吃饭睡觉。每一年的春风起,就重复一次这个过程,直到肉身自然枯竭,再安然地与这尘世告别。
国土的春,不仅仅代表的是春天,更是国土莘莘学子那熠熠生辉的青春。习总书记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而国土学子用他们行动诠释寄语,这让我不由得想起那段“三下乡”的岁月,2022年的那个暑假,从我众多的平淡无奇的寒暑假里脱颖而出,成了一段闪亮的日子。是的,对大多数人而言,大多数假期是比较平淡、常规化的,所以我想对同学们说,当有适合自己的社会实践机会时,就要努力争取并把握好。
国土的“三下乡”是种传承,校园里的“质朴宽厚、崇实笃行”是种精神,校园里的花是风景,校园里的莘莘学子是住进春天里的人。哪里有传承,哪里就千年不老;哪里有精神,哪里就有航向;哪里有风景,哪里就有最美的回忆;哪里有莘莘学子的健康快乐、积极进取,哪里便永远是春天。校园是文化的传承,文化是历史的载体,历史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基石。哪里能够延续文化,哪里就有春天的百花争艳,哪里便一直是春天的模样。